|
时间:24-02-06 来源: 作者:张高阳 周向 编辑:金刀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要求也被纳入首次提出的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系,成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七个着力”之一。高校承担着文化传承创新的基本职能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切实践行“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职责使命,通过夯实制度保障、建强育人队伍、用好传播载体、打造精品力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生根”“守正创新”“枝繁叶茂”“开花结果”,为涵育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文化支撑,培养更多具有浓厚家国情怀、良好文化底蕴、高尚道德修养、自信精神气质的高素质人才。
夯实制度保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生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精神血脉,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是中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精神根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承发展,充分发挥文化的涵育功能,必须依靠制度的有力保障。从整体部署层面,高校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地区教育部门的部署安排,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中,作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工作、人才培养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与高校“大思政”体系构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文明校园创建等工作一起谋划、一体推进。从具体落实层面,高校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文件,出台工作实施方案,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完善课程学分制度,制定考核激励机制,建设文化传承基地,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校园,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领域各环节,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工作路径和方式方法,为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夯实文化根基。
建强育人队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只有具备良好政治素质、文化素养、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骨干才能承担起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展示展演等任务。一方面,采取“校内师资+外引师资”的模式,组建一支专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队伍。校内师资主要由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等组成,外引师资主要包括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兼职教授、客座教授、业界名人名家、非遗传承人、行业企业家等。教学人员必须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组织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展示展演等活动,开展“传承与创新”教学研讨和学术研究,在校园文化沃土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守正”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发挥青年学生“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创新动力”的优势特点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主体作用,培育组建若干支热爱文化、特长突出、敢于创新、善于协作的大学生骨干队伍,指导学生在不同传统文化领域创作文化作品、施展文化才能、弘扬文化新风,成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力军”和“先锋队”。
用好传播载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枝繁叶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形态,只有通过各类载体进行广泛传播,精准、有效地呈现到学生眼前,才能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效果。第一,用好课程载体。开齐开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打造文化“金课”,运用课堂教学、网络课程学习、文化基地研学等形式,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和实践学习指导。同时,充分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其他课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同频共振,取得良好育人实效。第二,用好活动载体。精心打造“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雅艺术进校园”“人文大讲坛”“经典阅读季”“国学文化周”“传统声乐音乐会”“国画书法展览”“传统体育展演”等品牌活动,基于文化传承基地、党团支部、师生艺术团、教职工协会、学生社团等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文化凝聚力和影响力。第三,用好宣传载体。利用校园“网报刊”、电视台、广播台、宣传橱窗等传统媒体,微信、微博、短视频等新兴媒体,校史馆、图书馆(书院)、体育馆、美术馆、音乐厅、公寓、餐厅及校园建筑、人文景观、文化艺术设施等其他媒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介优秀作品,宣传道德模范,展示育人成效,营造浓郁文化氛围。第四,用好数字载体。运用数智技术构建虚拟展厅、虚拟舞台、虚拟人物、虚拟作品、虚拟活动等数字载体,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文化感召力和吸引力。
打造精品力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花结果”
精品力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创新成果形式,能不能打造出精品力作并得到师生及社会的喜爱和自发传播,是检验工作成效的落脚点。一要依托本地区的传统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特点,创作独具地域特色的精品力作。例如,湖南作为文化大省,所孕育出的悠久的湖湘文化、厚重的红色文化,是开展文艺作品创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富矿”。二要推荐优秀作品参加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学生艺术展演、武术锦标赛、网络文化节等各级各类展示展演活动,在以赛促创、交流互鉴中提高师生的创作表现能力,激发出争相打造精品力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对获奖作品给予表彰奖励并进行广泛宣传教育,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竞相绽放”。三要通过区域化党建共建、“政校企”合作、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服务等活动,把精品力作带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中小幼校园、街道社区、文化景区、农村和网络平台等地,助力基层文化建设、文旅发展、乡村振兴、网络内容建设等工作,既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担当精神,也进一步彰显了高校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使命担当。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力量。高校应把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职、本分、本心,深入挖掘、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和育人功能,教育引导大学生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更为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之磅礴力量。(湖南工商大学 张高阳 周向)
责任编辑:金刀
2024年11月15日 10点00分
2024年11月07日 10点00分
2024年11月06日 15点00分
评 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