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 焦点 要闻 综合 市州 高校 图片 评论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焦点

破解“一考定终身”——解读新一轮高考招生制度改革

时间:14-09-12 11:09:49 来源:湖南教育网 作者:本网编辑 编辑:本网编辑

  制图/李雅文

近日,随着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全国上下广泛关注。最近,湖南日报记者深入长沙部分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科研机构,与这里的领导、专家、教师,探讨这一新的考试招生制度,以解读新一轮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实质、要求和目标,以便让广大考生和家长更多了解这一新的招生制度,更好适应新制度的要求。

至少有三大亮点

“《意见》出台后,我仔细阅读了多遍,总的感觉,亮点多多。”湖南师大附中校长谢永红开门见山阐明自己的看法。在谢永红看来,新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至少有三大亮点:

第一,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全面考查。谢永红认为,高考招生制度犹如“指挥棒”,对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培养具有导向作用。新的考试招生制度,不分文理科,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学生全面掌握和学习文理科的知识。事实上,文科和理科并不是不相容的,而是交叉相容的。学习文科知识,有利于理科知识的学习。而理科思维的培养,对文科的学习也是有促进作用的。文理不分科,不仅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有利于完善其知识结构,对今后的就业和创业都会有帮助。

第二,体现和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性。“按照新的方案,语数外实行全国统考,其他科目学生自己进行选择,同时参考各高校的特别要求。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选择性,也有利于体现高校对人才特殊性的要求。”谢永红说,“通俗地说,高校通过招生,可以选到自己需要的学生。从考生角度讲,也可以扬长避短,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今后的专业发展,进行学校及专业的选择。而现行模式下,学生通常都是被动选择的。难以体现自己的兴趣爱好,也难以体现自己的特长。”

第三,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谢永红认为,教育不公平,是当前社会反应最强烈的问题之一。特别是其中艺术、体育加分,往往成为特殊阶层的“福利”。取消艺术、体育加分,改革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禁止部分高校之间联合招生等这些举措,对于一些弱势群体和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都增加了平等竞争的机会,更加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

破解“一考定终身”

“新方案对于破解‘一考定终身’,将是有力的推动。”谈起新的考试招生制度,长沙市教育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缪雅琴说:“‘一考定终身’,是我国目前考试招生制度的弊端之一,它导致了人们只关注结果,忽视过程。只注重分数,忽视能力。按照新方案的要求,大学录取学生将改为‘两依据、一参考’,即,依据统一高考考试成绩,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这将意味着,今后考大学,将不再只是凭一次考试成绩,而是多次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综合后的结果。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关注高考,更要关注平时的表现和学业水平考试。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而且要注重能力的培养。”

缪雅琴认为,值得肯定的是,这些年,长沙市在中考中已经逐步引入了综合素质评价,这对今后的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将会是一个推动和借鉴。

期待制度更完善

记者在采访中感觉到,专家们对新的考试招生制度,大多抱欢迎和肯定的态度,但也存在一些担忧。谢永红有两大担心。一是担心新的制度客观上会给学生加重负担。二是综合素质评价如何科学化。

谢永红分析,方案设计者的目的,无疑是想减轻学生一次性考试带来过大的压力,希望通过多次考试,让学生的压力逐步释放。但如果掌握得不好,客观上反而会给学生增加更多的压力。以前只是考一次,以后是年年要考试,年年有压力。

就综合素质评价而言,如果掌握得不好,更有可能会变得虚假。“如果不科学,很有可能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甚至会诱发负效应。”谢永红说。

长沙市一中校长廖德泉有着相似的担心。他说,以前学业水平考试分数不与高考挂钩,大家关注度不高。以后一旦与高校录取挂钩,每一分都可能影响学生对于学校和专业的选择,那么,势必会引起家长和学生对学业水平考试的高度关注。这样的话,单说学业水平考试的组考,就会是一大难点。如果按照高考一样组织学业水平考试,其结果将大大增强组考成本,而如果不按高考要求组考,又可能会诱发大家对考试结果真实性的质疑。(湖南日报 姚学文)



分享到:
0

了解有温度的教育资讯,尽在湖南教育网微信。请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0486号 湘教QSl-200504 湘ICP备12010102号-1

本网站由湖南省教育厅信息中心承办。
Copyright 2000- hnedu.cn,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31-82207750 举报邮箱:447038018@qq.com

关注我们

新浪微博

腾讯微信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