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4-06-16 13:28:08 来源:湖南教育网 作者:孙光友 编辑:孙光友
媒体不断有消息称,全国将有一半高校转型应用型大学。笔者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校长,对此特别敏感,也特别兴奋,以为受此影响,中等职业教育的春天真的就要来了。后来冷静一想,心里仍然疙瘩得很,感觉职业教育再一次受到了歧视,职业教育人的心再一次受到了伤害。
当然,我并不否认工程如此浩大复杂的高校转型,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会有一定促进,或许还有明显促进,但是,有些话我仍然不吐不快。
为什么转型的都是末流大学?
从网上晒出的转型高校名单来看,有308所1999年后升格的普通高校,287所独立学院,说穿了转型的都是末流二本学校加上更末流的三本学校。目前我们尚未看到相关的正式文件,但是,如果这份名单真的反映了国家高校转型的真实意向,让一流二流高校办学术型大学,让末流高校办技术型大学,那摆明了,就是从政策上、国家意志上界定了“学术型”高于“技术型”。请问,这究竟是国家高度重视技能型人才培养还是高度歧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大举措?答案不言自明。做职业教育的人如果还为此欢呼的话,那不是弱智,就是自欺欺人!
为什么一流二流的大学就不能转型?
依笔者看,即使是清华、北大也应该转型。也许领导和专家们会斥我外行,这些学校都是学术型的,怎么转?我不否认自己是外行,但我还知道纳闷,纳闷一:学术型和技术型,难道是一个学校层级和办学经历长短的概念吗?显然不是。那怎么1999年后升格的二本高校和三本高校就全成了技术型大学,其他高校就全成了学术型大学呢?这个决策的依据在哪里?纳闷二:这进了北大、清华等一流二流高校的学生,难道就不就业了?哪怕就是去做神仙,也应该有个职业岗位呀?孙悟空到天宫了,不得也有个弼马温的位置么?学术型大学毕业的学术型人才,无非就是到学术型岗位上就业,大学期间,也应该有职业生涯规划,有职业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学术研究能力,那更是从事未来职业的生存本领呀。这些学校的教育怎么就不算职业教育了?怎么非得面向技术技能岗位就业的教育才叫职业教育,面向学术岗位就业的教育就不叫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怎么就等同于职业技术教育了?把那些学术型大学教育称为职业学术教育,应用型大学教育称为职业技术教育不是更显科学吗?纳闷三:那些一流二流的大学,难道就没有一些应用性、技术性比较强的专业学科?把这些专业学科整合转化成应用学院,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有什么不行?这比那一刀切的转型不是来得更简单更快捷更实际更有效吗?那些末流二本学校和更末流的三本学校,能整体转的就整体转,实在有困难的,转一部分专业学科也未尝不可。
有一份资料说,其他国家很少有使用“高等职业教育”这一名词的,即使有也与我们所理解的内涵不尽一致。俄罗斯将“职业教育”泛化地理解为除基础教育外的一切专业教育,这样他们的“高等职业教育”就将所有的高等教育包括在内,并非我们所指的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对的那部分教育。更多的国家则狭义地将“职业教育”理解为是专指培养技术工人类人才的特定教育类型,即培养那些不需太多理论知识而主要依靠动作技能和经验技艺在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现场工作的直接操作者的那部分教育(包括培训),并不进入高等教育领域,所以也就不存在什么“高等职业教育”。如果这份资料说明的情况属实,我倒非常赞成俄罗斯的说法,除基础教育外的一切专业教育都属职业教育,所有的高等教育均包括在内。那么,职业教育就不等同于职业技术教育了,而是包括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学术教育两个类型。如果这样界定和划分教育类型,似乎更好理解。
为什么技能型人才就不能上一流大学?
过去,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参加对口高考的高校基本上是一般高校。这样的结果,无论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孩子有多优秀,都无法享有进入一流高校就读的荣光。按照现在高等学校的转型办法,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依然改变不了无法进入一流高校的命运。普通高中考出一个县级状元,在当地都是非常轰动的事,笔者所在的中等职业学校,年年考出全省的专业状元也无声无息。为什么?就是因为普通高中考出的状元能够上一流高校,甚至能上清华、北大,而职业学校考出的状元无论层级有多高,也注定只能进很普通的高校。请问,这不是对职业教育的高度歧视又是什么?
事实上,这对职业教育是极不公平的,职业学校也能培养出很多优秀的学生。还不说那些参加对口高考的学生,就是那些直接面向就业的学生,也有大量优秀者。如我校11级毕业生王时雨同学,在校学习期间,多次夺得全省数控技能大赛第一名,并获得过全国数控技能大赛银奖,现已经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正式员工,圆梦祖国的核事业,那些什么硕士生、博士生,都得围着他这个中职生称师傅。请问,这样的学生,怎么就不能获得上清华、北大的资格?再请那些教育的决策者们试想一想,你们不是那么迫切地希望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吗?如果你们从清华、北大等一流二流的大学都划出部分计划招收职校学生,那么,哪怕你们不再多费半句口舌,职业学校立即就可火爆起来,并从此就会与“差生收容所”的名字告别。若是这样,市场上技能型人才又怎么还会如此紧缺?这样的转型比一刀切的转型容易多了,怎么就不可以考虑考虑呢?
是否真正公平看待职业教育,不是看决策者们怎么说,而是看他们怎么做。我也知道,从这次大规模部署高等教育转型工程来看,的确可以称之为重视职业教育的一种很大的进步,但如果深入到骨子里面去看,毋庸置疑,歧视职业教育的观念依旧还相当顽固。恕我直言了!(本网评论员 孙光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