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3-12-20 09:54:05 来源:湖南教育网 作者:本网编辑 编辑:本网编辑
网上资料图片。
考试“多样化”:人人都能呈现最好的自己
缘起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一直是民众最关切的问题。学生如何从“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中突围出来?钱学森之问如何解答?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选拔人才的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改革,在实践中改革,是近年来中高考运行中的关键词。而“多样化”是这个关键词的注脚。
改革
《决定》明确提出要“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并对改革的主要内容作出了部署。高考将“不分文理科”“外语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探索高校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而高考加分政策大范围缩水,北京、上海等地都提到要控制特长生招生比例,优质高中招生计划向普通中学倾斜,促进生源均衡。
实践
近日,北京市率先公布了新的高考方案,其要点是调整考试内容、试卷结构、考试科目的分值。
2016年起,语文由150分增至180分、数学仍为150分,英语由150分减为100分,并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3年内有效。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宋承祥透露,从2014年起,山东省将取消高考英语听力测试。
解析
我认为,多样化是招生考试改革的一个突出亮点。从考试形式上来说,减少科目、文理不分科、降低难度、增加题目和现实的关联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的学习能力。比如高考语文作文改成两道题,小作文考查学生应用能力,如写公务文章等,大作文考查学生的文学素养,这是非常好的尝试。从考试机制上来说,自主招生、一年多次考试等做法,不但更加公平,给创新人才一个出口,也避免了“一考定终身”的随机性。
高校有了“法”:现代大学制度迈上新征程
缘起
虽然我国《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设立学校需提供办学章程,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大学并无章程,也由此导致大学依法自主办学缺乏依据。近年来,随着对大学“去行政化”的呼吁,大学章程的设立被认为是大学从此将正式明确大学内外部权利义务关系的起点,实现“以法治校”。
改革
教育部通过《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方法》,要求所有公立高校都要建立章程,并规定章程要包含多项与大学依法治理相关的必要内容:如,学校的登记名称、学校的领导体制、学校经费的来源渠道、学校的举办者等。
实践
2013年11月,教育部首批核准了中国人民大学、东南大学等6所高校的章程。以中国人民大学章程为例,其规定的八项自主办学权包括:在招生方面,制定招生方案,自主调节系科招生比例;在学科设置方面,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按照国家学位制度的规定授予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在教材建设方面,自主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开展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设施建设等多项内容。
解析
从已经发布的6所高校章程看,章程制定者都想明确学校拥有的办学自主权,也希望通过教育部门的审核来“确认”这些自主权。
要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让章程成为各社会机构、教育部门和学校都必须遵守的大学宪章。这样通过的大学章程,才具有真正的法律效力。
校长教师“转”起来:让教育回归公平与均衡
缘起
择校择什么?择校长,择老师。近年来,为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满足老百姓对高质量教育的强烈需求,从中央到地方连出实招,其中,城乡教师交流被认为是最具实效的举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实行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2012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在关于“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部分提出“均衡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强校与弱校,应该在人的有序流动中告别历史。
改革
《决定》明确提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
实践
浙江嘉兴市嘉善县实施教师流动试点三年中,38所义务教育学校132名校级领导中66名进行了交流,其中正校长22名,31名校级领导流向农村学校,班子年龄结构、学科结构更加合理。陈岳锋原是嘉善县教育研训中心副主任,流动到泗洲小学担任校长。他以“智慧校园”建设为引领,着力推进学校内涵发展,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三年来,泗洲小学已经成为嘉善县又一所优质学校,学区生源纷纷“回流”。
解析
交流轮岗是双向的、全员的,是每个教师职业的要求。双向交流轮岗才能真正扶持弱势地区学校和弱势教师,人人都要参与交流轮岗才能保证资源均衡配置,实现教育公平。——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袁桂林
减负再出发:构筑有质量的教育
缘起
什么是有质量的教育?如何为民众提供有质量的教育?在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大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等问题频发的背景下,这成为教育亟待破解的“痼疾”。在“分数压倒一切”的现实面前,喊了多年的素质教育追求和理念要想真正落地,需要触及教育诸多领域的深层联动和真正回归教育本质的理念指导。
改革
《决定》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同时明确“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而在今年8月、9月,教育部就曾两度就“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公众意见,并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
实践
一套“绿色指标”体系成为推进上海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抓手。这套指标,以关注学生健康成长为核心价值追求,定期对义务教育进行“健康体检”。学业负担指数、教师教学方式指数、师生关系指数、学习动力指数、品德行为指数、身心健康指数、跨年度进步指数等内容赫然在列,一切都朝着“把时间、健康、能力还给学生”的目标行进。
解析
要适应推进素质教育需要,建立健全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客观真实准确地记录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情况。着重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健全公示等诚信机制,确保材料的真实可靠。实施这一点,大家不是没有顾虑,校长们也有顾虑,综合素质评价怎么评。按现在有些地方实行的情况就是写实性的。这个学生做了什么,学了什么,要记录下来,给招生的院校作为参考。
学分互换:职业教育转型升级
缘起
长期以来,与普通教育相比,我国职业教育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即便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能够在“史上最难就业季”中“逆市飘红”,甚至供不应求,也未能因此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换代时期,迫切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如何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使之成为经济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关键在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改革
《决定》强调,“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同时指出,将“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
实践
走进山东科技职业学院,一时间分不清这里到底是学校还是工厂:教学、研究所、产业同在一个园区,还有不少课程直接“开在了车间里”。纺织服装系教师王俊英把自己的工作概括为3个1/3,“1/3在课堂,1/3在企业,1/3在科研,教师在承担生产任务的同时,进行教学管理,变以前的课堂讲授为车间实地操作”。
解析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不单单是一个教育问题,而且是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重要节点和有力支撑,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有效突破口。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一是要贴合企业和产业需要。二是要校企合作。三是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调“双师型”结构和素质。四是要思考多元办学的问题。
改革,走向新境界
未来会怎样?
只要你敢于想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同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用700多字的描述向我们铺展开一个令人向往的教育前景——公平、责任、信心、尊重。揭去复杂、敏感的帏幔,你能感受到它言语间酣畅淋漓的直爽,你能听到越来越铿锵的脚步——改革“一考定终身”,探索不分文理科、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学分转换、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试行学区制、九年一贯对口招生……
一锤定音。中国教育,需要一场正确的、彻底的改革。
“这不是学习。这是把一大堆废物塞进学生的脑袋,然后美其名曰增长知识,或者说得诚实亲民一点——应对高考。我曾认为学习应该是一种充实心灵的方式,可它早已堕落为替物质世界端茶送水的卑仆。”这是高二学生侯千藻的呐喊:我愿用自己这一代人的苦难彷徨,给后一辈乃至后百辈留下一种崭新的教育体系,让他们不必在同样的煎熬中虚度年华。我没有权力为同辈人讲话,但这就是我想说的。
教育应当是怎样的?我们要给予学生什么?
谁都清楚,教育定义未来: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尚,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但,为什么,我们与真正的教育背道而驰?
一场前所未有的综合改革在突破之中闪亮:从育人的高度,从素质教育的宽度,从优质教育的维度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重新厘清教与学、师与生、教和育、分数与成人,成长和通道……如此,我们离理想的教育是不是更近一些。在期待的正常教育生态中,焦虑是不是因此削减,期望是不是因之升腾。没有幼升小的奔波,没有小升初的折腾,没有高考的“惨烈”。在沉静的思考中,教育回归,走向理智,接近教育规律。
期待每一间教室,每一所学校,每一个人都闪动光芒,洋溢着不同的个性:温馨、深邃、静谧、梦想、追求。
“教育的源头来自人们对知识的追求,而正是对世界的好奇心促使着人类的科学水平不断发展。好奇心就来自于这份兴趣,这份热爱。愿中国的教育向这个源头和动力不断发展,我们期待着一个更好的明天。”学生刘丹琪这样说。(光明日报 靳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