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18-09-19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王诗颖 编辑:汤佳
“普通话让你走得更远,但方言是为了不让我们忘记从哪里出发的。”似乎没有哪个主持人如汪涵一般,极具语言天赋并始终将“推广方言”作为自己的使命。他也从不在任何场合吝啬于表达自己对于方言的擅长与热爱。
“唯一能够区别你是哪里人的,不是你身上的衣服和开的车子,而是一口地地道道的方言。”汪涵所主持的《天天向上》如今已步入第十个年头,这十年里,汪涵每周都要接触到形形色色的嘉宾,而他“套近乎”的方式就是与嘉宾们说方言,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增加嘉宾的好感度,能减少紧张感,也让他成为了无数人的“老乡”。
9月19日至21日,首届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将在长沙召开,本次大会以“语言多样性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作用:语言资源保护、应用与推广”为主题,在汪涵看来,多语言的存在,其实就是在表达,人类是多么的神奇,“同样的‘吃饭’,湖南就有多种说法,同样的‘太阳’,世界上就有那么多种表达。”为什么会这样,汪涵说,他要往更深处去,于是在2015年7月,汪涵出资465万,“湖南方言调查‘響應’计划”应运而生。
未来人们会为温暖的乡音买单
目前,“響應”计划搭建了一个由11位来自全国各地和国外工作学习的湘籍人士的学术团队,每年利用寒暑假在湖南57个方言片区进行方言调查和语音、语料的采集。
“这57个方言片区,是‘響應’计划项目组自己区分的。我们计划最终做成一个大的语音库,希望将它捐赠给湖南省博物馆或者湖南图书馆,成为一个永久的湖南人文类的文物,保存起来。”汪涵说,这是他做“響應”计划的初心。
为什么叫做“響應”,汪涵解释说因为“響“字的上面是个乡村的“乡”,下面是一个声音的“音”,所以“響應”其实就是对应“乡音”这两个字。“乡音才是最响亮的声音,而这个声音是可以令人落泪的温暖。” 他相信未来人们会花很多很多钱为温暖这个词买单。
但“響應”计划的开展最初并不容易,因为做的是湖南方言,所以要找的所有学者和专家,必须是湖南籍的,“如果一个江苏的语言学家,他去湖南做语言调查,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他听都听不懂,更不要说做研究或者记录了。”
方言保护要更多元化
对于语言保护,除了“響應”计划所保存下来的资料,如何让方言能够被说出来,汪涵有自己的思考。
2016年,汪涵和崔永元、陈宇等,一起在广东省雷州市足荣村发起举办了中国第一个方言电影节,这是一个由民间发起、筹办的电影节。
与此同时,汪涵还策划了一个方言音乐类的节目《十三亿分贝》,音乐是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嫁接上方言,在汪涵看来,是一种不错的传播方言文化的载体。不出所料,这档节目确实给了更多草根歌手展现方言的趣味,其中网络大火的宁乡话版《Rolling in the deep》便出自于此。
汪涵认为,语言保护要“精准”,要意识到语言保护,重在保护,并且保有、保持年轻一代继续学方言、听方言、说方言、用方言去表达的浓厚兴趣;同时,兴趣是语言保护最好的方式,将年轻人最感兴趣的音乐、电影、旅游等,与方言结合起来。接下来,他会在研究语言保护方面,不断探索新方向和新方式。
希望中国能有“语言博物馆”
如今汪涵也会有意识地教孩子学一些方言,“小沐沐现在叫外婆都是‘娭毑’,他的语言天赋很高,我很多时候无意间说出的方言他都能学会。”
汪涵说,他希望孩子长大以后能把中国话摆在最重要的位置,其他语言只是他看世界的工具。
目前全球范围内约有6700多种语言,其中40%的世界语言面临消亡或正处于消亡的边缘,全球每两周就有一种语言消失。“现在语言消亡的速度已经完完全全超出了我们的预期,随着这些乡音的消失,它背后的文化基因也在被我们不自觉或者不自知地剪断,这是非常可怕的。”
未来,汪涵有了一个更大的愿望,他希望国家能建立一个“中国语言博物馆”,并且要尽可能地落户在湖南。中国已经有一个文字博物馆,为什么不能有一个语言博物馆呢。“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和期望。”(红网时刻记者 王诗颖)
2024年11月22日 15点00分
2024年11月15日 10点00分
2024年11月07日 10点00分
评 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