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市州 高校 综合
 

综合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资讯 > 综合

精准把握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传承性

时间:17-08-21    来源:央视网   作者:潘信林    编辑:汤佳

2017年7月26日至27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在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坚持以发展着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全面建成小康的时代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以及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新变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时代挑战的新回应、对实践经验的新总结、对发展道路的新探索而做出的理论概括和理论创新。

传承性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脉”。人民性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魂”,马克思主义本质特点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根”。根深蒂固,方能源远流长;魂牵梦绕,自能固本强源;一脉相承,才能不忘初心!精准把握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传承性,就是要梳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历史、文化和思想的脉流,理清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传承和发展的脉络,紧扣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脉搏。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传承性是历史的传承

这种历史传承深刻体现在对历史定位的准确把握。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自觉把握中华民族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史,自觉把握洋务运动以来150余年民族救亡的探索史,自觉把握中国共产党建党96年来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8年的发展史。对历史的把握就是对现实的把握,只有科学把握住历史的命脉,我们才能真正抓住历史发展的潮流。“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对历史的准确定位就是对天下大势的精准把握,就是我们目前处于全面决胜小康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历史时期。历史思维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思维方式。“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教训更应引以为戒。”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中提出“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无论是“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还是“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都是以历史思维为基础和前提,都是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的开拓创新,是我们党伟大战略和路线的薪火相传。

这种历史传承深刻体现在对历史使命担当的当仁不让。“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上任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就谈到了自己对民族、对人民、对全党的使命和责任。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肩负着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完成历史使命,战胜风险挑战,必须管好党、治好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从严治党、制度建设、消除贫困、治军强军、科技创新都需要我们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指导下共同努力,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只有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以“治大国如烹小鲜”的从容,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为,才能真正做到对人民的负责,对历史的担当。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传承性是文化的传承

这种文化传承深刻体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习近平总书记话语中常引用中国古诗词,如引用《管子》中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强调民心所向的重要;引用郑板桥的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抒发了无论身居何位都不忘忧民的情怀;还有诸如“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既要养血润燥、化瘀化血,又要固本培元、壮筋续骨”、“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等。在语言风格和内容上体现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特色。

这种文化传承深刻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重心上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最根本的是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在文化领域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既要发展多样的文化形式,又要坚持主旋律。

这种文化传承还深刻体现在坚定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文化传承的核心就是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是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尤其红色革命文化架起了我们文化自信的脊梁。“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传承性是思想的传承

这种思想传承深刻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本质特点,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根。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承贯穿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方方面面。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理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要求党员干部要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工作中既要有辩证的思维,又要学会抓主要矛盾,统筹兼顾的方法。这些都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精髓要义。“深化国企改革”、“共享发展”等方针政策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传承和发展。

这种思想传承深刻体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承和创新。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三大基本问题的同时,还创新地用“五位一体”、“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四个自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重要论述,深化了我们党对治国理政科学规律的认识,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理论建设和理论创新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和活力,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起点新阶段上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站在新的伟大斗争、新的历史起点、新的奋斗征程上,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正以强大的号召力、无限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领导着中国人民披荆斩棘,继往开来,向着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前行。

来源:央视网

作者:潘信林 系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0486号 湘教QSl-200504 湘ICP备12010102号-1

本网站由湖南省教育厅信息中心承办。
Copyright 2000- hnedu.cn,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2207750 举报邮箱:447038018@qq.com

关注我们

新浪微博

腾讯微信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