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17-03-10 来源:湖南教育网 作者:董赤宇 编辑:汤佳
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每一个人,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家族,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无时无刻不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这不仅是人类生活的过去,而且也是人类生活的现实。
今天,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改革向纵深发展,各种新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诸多思潮扑面而来,让每个人都面临选择:或哭或笑,或落伍或进步,或沉浮或上升,或倒闭或诞生……这一切都将过去,这一切又将开始。
这里,要向读者推介《制度的笼子》两位作者徐贻军、何德平的选择:俩人不是专业作家,所著之书属社科类理论通俗读物,但由于他俩的选择紧跟了时代需求,又以讲故事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讲述制度理论,阐释制度奥秘,故出版发行后竞热销全国,重印7次仍“洛阳纸贵”。
2016年12月,《制度的笼子》相继被评为第三届全国党员培训教育优秀教材、湖南省第七届优秀社科普及读物。有一天,我带着好奇,走近该书的两位作者,听他们的选择故事。
本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选择“制度”为题
《制度的笼子》两位作者都还年轻,同在党政机关任职。由于两个人的年龄相近,兴趣相投,尽管本职工作繁杂琐碎,但他俩经常挤出时间互相砥砺与切磋,关注当前时势,了解社会政情,认真思考时代课题。尤其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纷纷落马的“老虎”、“苍蝇”颇有感慨。这些被打的“老虎”、“苍蝇”就是因一念之差,视纪律与制度如摆设,真的以为制度是牛栏关猫,便心存侥幸,不去敬畏而目空一切,从而面对组织阳奉阴违,面对诱惑迷失自我,面对权力忘乎所以。正所谓,“凡善怕者,心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这些“老虎”、“苍蝇”就是因忘记党纪国法,视制度为儿戏,最终落个身败名裂的可耻下场。
正如该书序言所说的:“邂逅伟大的历史节点固然幸运,但更重要的是参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制度建设,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明确提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推进从严治党”,“改革就是制度创新,‘四个全面’呼唤制度创新” ……面对制度创新的黄金时代,两位作者仿佛被时代撞了一下腰,决计以“制度”为题,合写关于制度的著作,积极参与制度建设。党政机关多年的熏陶,不仅使两位博士的文笔醇厚、流畅、质朴、动人,而且有关制度的事例多如葡萄串熟记于脑。他俩不舍昼夜,利用将近一年的业余时间,写出了《制度的笼子》第一稿。
凭藉“霸得蛮,耐得烦”的湖湘精神,选择讲好制度故事
学术无止境,需要人们坚持不懈、不断追求。讲好制度的故事,是一种大胆创新,更需要锲而不舍、精益求精。
常言道,好事多磨。他俩对《制度的笼子》初稿满怀信心,认为紧跟了时代的需要,找个出版社付印出版,应该是五指拾田螺——手到拾来。孰料,书稿一交出版社就碰了个软钉子,被束之高阁,好长时间没有回音。
那是2014年10月,他们通过朋友,把初稿寄给了中信出版社。中信出版社的编辑初一看,觉得书稿偏重于学术著作,可读性不是很强,但碍于情面,也没有直接回绝。几个月的等待,令他俩忐忑不安。直到2015年2月,通过多次电话沟通后,中信出版社的高科副总编辑当面委婉地告诉他俩:“《制度的笼子》还达不到中信出版社的出版要求。”一盆冷水从头浇下,让他俩的心凉了半截,却很不甘心。他们真诚地告诉高副总:“写这本书,不是为了出名,也不是为了稿费,而是因为受波澜壮阔时代所激励,选择写书来积极参与党的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高科副总编辑被他俩的赤子之情打动了,也看到了他们身上闪耀的经世致用的湘学传统,决定给他们一次修改书稿的机会,要他们用自己的话讲好制度的故事,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而致“声韵人心萌真愫,书声盈耳自芳菲”,还向他俩推荐了习骅先生的《中国历史的教训》作为范例。
拿回初稿,他俩重新分工,重起炉灶,勤奋笔耕。适逢2016年春节,两位作者夜以继日,时常写作、修改到深夜两三点钟,节假日有时还熬个通宵。一个月后,第二稿完成了。
与第一稿相比,虽然故事性仍然不够,但却有了突飞猛进。这种进步也让高总倍感振奋,望着两位作者为讲好制度故事消得人憔悴的模样,就为他们打气:“第二稿好多了,只要你们坚持用自己的话来讲好制度的故事,阐释制度的来龙去脉,通过故事让人感悟制度的重要性,由此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一定会大获成功”,并勉励他们:“清末湘军统帅曾国藩起兵围剿太平军之初,在湘、鄂等地连连出师不利,不是全军覆灭,就是铩羽而退。但这位湖南老前辈,就是凭借霸得蛮、耐得烦、不畏难的精神,屡败屡战,毫不气馁,不是取得了最后胜利吗?只要沿着讲好故事的修改思路,一定能达到出版要求。”在高总鼓励下和一些行家好友的热心指导下,他俩在坎坷和挫折中不屈不挠、锲而不舍,克服种种困难,相继改出了第三稿、第四稿。其中小规模改动,恐怕数以几十稿 !每修改一稿,都有提升、都有进步,终于使《制度的笼子》文字简洁、明白晓畅、如话家常、通俗易懂,基本实现了“一个精彩的好故事,永远胜过一堆空泛的大道理”的效果。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制度的笼子》是社会记忆再生产的成功之作。它把来自新闻报道、中外名著、历史典故、经典名句等社会记忆的素材,予以条分缕析,以讲故事的形式详其具体含义,加以再生产并使之意义建构,从而使制度通俗易懂,比单纯的道理让人记得住、记得牢,使制度内化为每个公民的精神追求,外化为每一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为了写这本书,两位作者购买、收集、研读了专门书籍200多本,博士硕士论文150多篇,报刊杂志1000多份,相关文章500多万字,网络深度文章100多篇。他俩以顽强的毅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坚持边工作、边修改一年多时间,总共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创作出版了这本沉甸甸的《制度的笼子》。
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许多单位和读者选择《制度的笼子》作为学习教材
《制度的笼子》出版后,吸引了众多读者的关注,成为全国党员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的重要教材。湖南省桂阳县委将《制度的笼子》推荐给全县党员干部阅读,湖南省南县将《制度的笼子》推荐给县委学习中心组成员;河南省大河网将《制度的笼子》列为“党员干部不可不读的十本书”之一推荐给全省党员;吉林省确定作为省直机关2016年上半年推荐书目,供省直机关党员干部学习参阅;广州市花都区委党校、上海嘉定区马陆新村社区、中铁十九局团委等单位把《制度的笼子》作为“两学一做”辅导教材。(注:这些均据媒体报道)。
在众多选择《制度的笼子》的单位和读者中,有人点赞《制度的笼子》是“社会记忆再生产的成功之作”,有人认为“《制度的笼子》将理论与故事熔于一炉,文字行云流水。”华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名叫高健的党员读后写道:“《制度的笼子》以鲜活的实例阐述了制度的历史、制度的理论以及制度的作用。制度是生存的土壤,呼吸的空气,行动的边界。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制度体系中,我们既受制度的约束,同时享受制度带给我们的公平、公正和安全。”一篇《一部政治传播的力作》的书评写道:“《制度的笼子》是应运两生的政治传播力作。它的出版是对党中央加强制度建设的有力回应,是对我国社会转型期公民行为有序的规范,是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推进。该书的政治传播特色也十分彰显:观点寓于故事之中,对话在虚拟的场景中实现,段落适应‘碎片性’时代的阅读。”
《制度的笼子》这么受欢迎,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时代性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从严治党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党的十八大以来,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坚持以党章党规制度为镜,自觉在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上摆问题、找差距、明方向。《制度的笼子》解决了什么是制度,制度有什么价值,什么是科学的制度等人们关心的大问题,又恰逢全党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能让广大党员干部对十八大以来的源头治理、制度反腐、依法治国、新常态等理论,会有更生动、更全面的认识。二是可读性强。《制度的笼子》以喜闻乐见的笔调撰写了50多篇讲述制度的故事。这些故事,从世界杯到抢红包,从海尔到三星,从诸葛亮到奥巴马,纵横中外,贯通古今,自然地寓理于事,寓教于乐,既接天线,又接地气,广大党员干部读后,能在轻松愉快中认识制度、遵守制度、捍卫制度。三是普及性强。制度就像不可或缺的空气,无论是在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工作,还是自由创业,每个人都需要按照相应的制度来思考和行动。读了《制度的笼子》后,在处理人与人、人与团体、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可能性增添制度的慧眼、获得制度的力量。
作者告诉我们:“中信出版社在编辑出版此书时同样见功夫,单就封面的设计而言,编辑老师、美术设计师就为我们设计了三个版式,反复比选、反复打磨,精益求精。他们的敬业精神、工匠精神令人敬佩,值得尊敬!”很多读者告诉我们,《制度的笼子》的封面设计,不但端庄、严肃、高雅,更加体现出制度的权威感,为本书长了分,平添了不少光彩。
话别两位作者,走向繁华的街头:只见车水马龙,行人如织,一群年轻的男女背着书包匆匆向学校走去。他们的脚步有的轻快,有的沉重,有的坚定扎实,有的忐忑不安——这是年轻的学子们正在接受考场的选择。听着这迈向生活大门的脚步声,我想说:年轻的朋友,考场上的选择,一年只有一次,而生活的选择却无时不在进行,你们可以向《制度的笼子》两位作者学习怎么做好选择题!(董赤宇)
2024年11月26日 10点00分
2024年11月22日 15点00分
2024年11月15日 10点00分
评 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