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16-07-29 来源:光明网 作者:郭佳 编辑:汤佳
今年发布的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指出,2015年可称为中国新媒体纪录片的井喷年。随着我国网络视频用户突破5亿,纪录片在新媒体上的播放量实现高速增长,《我在故宫修文物》《鸟瞰中国》等多部纪录片在网上获得了过亿的播放量。
互联网思维给纪录片创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大众观影习惯的变化,如今,一些原本传统的纪录片制作机构正不断尝试运用新的创作理念和方式,各大视频网站也纷纷在纪录片领域发力。此外,一些纪录片也开始试水院线,通过在互联网上展开“众筹”等形式,以吸引更多观众。
《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一批纪录片今年在各大新媒体平台上走红。资料图片
传统纪录片制作尝试转型,瞄准移动端传播
要说最近什么纪录片在网上很“火”,新华社打造的微电影形态可视化全媒体产品《红色气质》必然算一部。这部片子从策划之初,就把互联网作为主要的播出平台。该片以9分05秒的时长,高度浓缩了中国共产党95年的光辉历程,在互联网上获得了大量网友的关注。
“小是美好的,小也是见功力的。”中央新影集团副总裁赵捷评价认为,当下的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对一段视频的耐心有限,如何让较长的纪录片更适合网络传播,对制作方来说是个考验。
赵捷介绍,作为拥有独家国家级历史影像库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简称新影厂),从黑白胶片时代起,就用摄像机记录了一系列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事件。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影厂同样面临着怎样把国家记忆更好地传承下去的问题,目前新影厂正在对原有影像资料重新整理和发掘。
“很多早期胶片拍摄的纪录片片比是1:3.5,一个小时的纪录片是由3.5小时的素材剪辑而成,那2.5的部分可能由于当时历史环境的限制没能播出,但到今天再看,好多精彩的镜头其实就在那2.5的部分中。”赵捷强调,无论处于什么时代,有共享才会有传播,要吸引观众,一定要把片子的内容做得好看,让这些珍贵的资料重新焕发生机。
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在手机上观看视频,中央新影集团在策划拍摄纪录片时,也会考虑手机移动端的传播。赵捷以最近拍摄的《新三峡》为例,“除了长的纪录片,我们还将制作若干部时长只有5分钟、适合新媒体传播的微纪录片,叫《探秘新三峡》。这样不仅有利于传播,而且也会给地方的旅游文化发展带来利好。”
视频网站在纪录片领域发力,组建专门创作队伍
以往,纪录片产业的市场体系和运营机制不健全,导致其核心资源大都集中在国有大型电视机构当中。现在,随着互联网跻身主流媒体行列,全媒体传播逐渐成为常态,搜狐、爱奇艺等视频网站纷纷开设纪录片频道,并组建专门的纪录片创作队伍。
腾讯纪录片频道主编黄平茂认为,由于电视台对纪录片播出平台的垄断逐渐被打破,一些有想法、有创意的纪录片制作人在网络上找到了展示自己的舞台。“比如,2015年著名导演焦波独立制作的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在腾讯上线,网民点击率就接近5000万。”
黄平茂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们的主要工作是着力打造平台价值。“从2015年起,腾讯视频将热播纪录片作为主要努力方向,主打世界级版权内容(如跟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合作)。首批上线的300小时纪录片,在2015年一年就获得了4.3亿人次的播放量。”
除腾讯视频外,其他视频网站也努力发力。凤凰视频早在2010年9月就正式单独分拆出纪录片频道,除了同步独家播出凤凰卫视的纪录片节目之外,还与其他媒体和个人广泛合作,运营丰富的纪实内容;爱奇艺付费VIP会员数已经突破2000万,其纪录片频道的部分作品已经开始付费观看;优酷土豆纪录片频道从《季录》开始,部分自制纪录片已从线上的视频观看走向线下的商业活动和图书出版等,逐步加大商业化步伐。
纪录片试水院线,“众筹”方式调动观众积极性
今年3月,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距离央视纪录频道热播一个多月后,被上传到网络上,突然走红。这种片方没做宣传,却因良好口碑在社交平台上形成话题,并持续发酵,进而使播放量不断攀升的事例,正是“互联网+”时代才会出现的特有景观,也给纪录片的营销发行带来了新思路。近年来,不少纪录片的制作和发行团队开始尝试运用“众筹+口碑营销”的方式吸引观众。
几年前,一部由网友“众筹”而来的纪录片曾在网上吸引了大量网友关注。著名导演凯文·麦克唐纳希望发现一些真正由普通人拍摄的好素材,便通过YouTube平台号召全球网民以镜头捕捉2010年7月24日这一天的生活点滴。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截至活动结束,有192个国家(地区)的网友参与活动,他们共收到多达80000段短片,总时长达4500小时,最终由他们选取素材剪辑成95分钟的成片。由于在社交网络上受到大量关注,这部纪录片也选择了在网友参与颇为活跃的日本、以色列、俄罗斯等十个国家上映。不少网友表示,正是因为这部纪录片,让他们看到了不同肤色、不同年龄、不同价值观的人们在一天当中的样子。
今年收获了超过千万元票房的《喜马拉雅天梯》,也尝试了“众筹”这一宣发手段。“你愿意在电影院里遇到这些藏族登山少年吗?你可以选择参加首映礼来支持我们,首映礼定在五座城市……每场会有60名的支持名额。”这是纪录片《喜马拉雅天梯》在网上的众筹宣传语。该电影出品人路伟告诉记者,这几百位众筹出品人,不仅是电影投资人,也是电影营销员和团购的第一拨观众,他们不仅通过“众筹”形式参与了首映礼,而且很多人还通过自己的社交网络为这部纪录片作了“口碑”宣传,这与一般仅仅是买票走进电影院的普通观众有很大不同,实践证明,“众筹”这种方式调动了每一位观众的积极性。(光明网记者 郭佳)
2024年11月26日 10点00分
2024年11月22日 15点00分
2024年11月15日 10点00分
评 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