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湘黔在青海湖向藏民请教箭术。
华声在线6月15日讯 中国民间文化与现代物理学有什么关系,他们之间的碰撞会产生怎样的火花?在近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召开的湖南省科技创新奖励大会上,由中学物理教师李湘黔完成的“中国民间文化与物理趣味”项目荣获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这也是全省基础教育界唯一获此荣誉。
谈及获奖,李湘黔坦言,获不获奖真的不重要,我都会一直坚持下去。荣誉背后,正是这位中学教师10余年如一日,致力于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四门学科英文首字母缩写)教育与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研究和推广。一路走来,李湘黔与学生们一起赏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李湘黔演示水车使用方法。
20年来如一日,坚持研究和推广中国传统科技文化
李湘黔是湖南湘西人,1996年大学毕业后,在湘西执教18年,将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山区的孩子。“我执教的学校地处山区,教学资源匮乏,尤其是物理教学器材往往不够用。”于是李湘黔就借用背篓、扁担、草鞋等生活用具以及拨浪鼓、不倒翁等常见的玩具,挖掘其中隐藏的物理知识,让学生在玩乐中学习。
2014年,李湘黔来到省城长沙工作以后,观察到省城很多青少年对中国传统科技文化非常陌生,越来越觉得坚持研究和推广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的重要性,“这是‘文化的记忆’!这是‘中国的故事’!”
这种“就地取材”的教育方式,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为了丰富教学内容,他从田野乡间收集了大量农耕用具,研究其中蕴藏的科技奥妙。“如果把全国的民间物理现象整理成书,对传统文化和物理教学都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李湘黔认为。
自2003年开始,为了尽可能搜集更丰富的素材,李湘黔无数次深入寻常百姓家访谈,从湖南到全国,足迹遍布了大江南北。为了剖析某一个传统民俗工艺,不仅要在图书馆反复查 阅相关文献资料,更是通过各种关系找寻专家求证。
期间,为探寻民间杂艺“上刀山”的文化溯源,他四处打探,终于联系上中国民族博物馆的专家,得到了权威的解析。为了考察其中的物理趣味,他又专程看了多场演出,请教了5位“上刀山”绝技艺人,听取了他们的经验之谈。
“我那会是班主任,又是物理奥赛指导老师,还带着毕业班的课,每天的教学管理任务也很重。”李湘黔坦言,即使再忙,他每天都要抽出时间来思考某一个传统民俗工艺与物理学的关系,包括它背后的文化元素。
十年磨一剑。2013年,由李湘黔编写的《中国民间文化与物理趣味》付梓问世。全书采用了“一民俗、一故事、一插画、一原理”的独特构思,从民间生产生活用具、民间玩具、民间乐器等七个专题,解读了百余个民间文化现象。
作为科普读物,该书融生活味、人文味、人情味、文学味于一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等荣誉。
中国民间文化与物理趣味STEM教育馆一览。
创新融入STEM教育新理念,激发学生创新发展思维
研究和推广中国传统科技文化之外,李湘黔在物理教学上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成果喜人。10余年来,他所教的学生有一大批国家一流学府,一批批湘西大山里的孩子以优异的成绩走出了大山。
奉献山区教育,谱写无悔青春。教学成绩突出的李湘黔也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认可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先后两次被湖南省人民政府记一等功,并于2014年转任湖南师大附中梅溪湖中学教科室主任。
“教育要面向未来,就必须具有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在日常的教学教研中,李湘黔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发展思维、发挥想象的综合能力。这也与目前世界上流行的STEM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他创造性地将STEM教育融入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的研究与推广,从“STEM知识素养”与“STEM活动实践”两个层面,推出了100多个展现传统科技文化与STEM教育相融合的传统科技教学案例,并编制出版了《中国传统科技文化与STEM教育》一书,好评如潮。
2016年,李湘黔迎来了一个新的职业高度,他被教育部选派赴香港指导STEM教育及文化交流。带领团队开发系列专业化的STEM课程、现场专业支持香港STEM服务……一年的全职交流时间,李湘黔直言受益匪浅,“思想眼界更开阔了!”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李湘黔的心里萌生。2018年,他在学校筹建了一个青少年STEM教育科普基地,并创办了中国民间文化与物理趣味STEM教育馆,也成功入选湖南省科技厅科普基地。在这里,不仅展示了众多传统民俗工艺物品,也成为学生们进行 STEM教育传统科技实践的最佳课堂。
据李湘黔介绍,《中国民间文化与物理趣味》2.0版即将出版。相比1.0版,2.0版不仅会有英文对照翻译,更是将每种文化形态都以彩图呈现,并推出动画效果视频,读者扫描二维码即可进行浏览。
聚焦乡村振兴,李湘黔也正在擘画一个更宏大的目标,建设旨在推广中国本土科技的数字馆、实体馆,为青少年做好本土化课程学习体验、研学实践体验做深度融合。(彭如良)
评 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