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18-02-22 来源: 作者:黄彦文 编辑:早尔
在宏大的教育数据里,9位老师和1名学生的故事为什么显得那么特别?因为这细小的故事里,传递出来的是9名人民教师对教育不曾更改的赤诚忠心,和1名少年身患重疾却对美好生活不曾绝断的渴求,是我们生活中最暖人心的温情与执念,唤醒了我们执鞭从教的美好初心。
我的心底也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它从某种程度上激发我去选择当一名光荣的教师。20多年前,当我还在小学的时候,隔壁班来了一名特殊的女生,是先天性下肢残疾,靠拄拐艰难前行。我们的学校在山上,天晴尚好,她能在家人的陪伴下一步一步爬上山来。下雨就惨了,裸露的黄泥特别滑,一不留神就摔个四脚朝天。我们这群小猴子,大都练就了敏捷的身手,小心的从泥路旁的草兜上踮脚跳过,平安来到学校。但是,执着双拐如何能行呢?
老校长知道这件事后,很快组织全校高年级师生组成了一个特殊的“护送队”,每天2人轮流值班接送人。这个“护送队”工作了很久,直到我们毕业。没有讥笑,没有报偿,但我们每次去执行任务,都有热血澎湃的自豪感。那时候没有网媒,没有手机拍照,一切都默默发生着,没有社会舆论表扬我们,更没有上级组织嘉奖老校长的仁义,我们认为这就是一件理所当然小事。这件小事,它永存在我的心底,保留着我对教育事业的美好印象。我相信,万万千千同龄人,他们心中一定有像我这样的许许多多的温情小故事。
去年,在我身边也有这样的故事,只是版本稍有不同罢了,也是同样让人暖得心悸。汉寿县职业中专美工专业学生胡蝶,先天性聋哑,但求学不辍。她有一个从小学到初中一直伴随着升学的“老铁”,懂手语,懂她的眼神,是她的随身翻译;职校的同学们因为有这特殊的一员,说话的时候特别注意口型;老师呢,常常忘了将板书板得缺少艺术感——哪怕是一个细小的词,都密密的写在黑板上。这一切,只因为班级里有了一个特殊的“1”。
更多的时候,教育在行走的路上迷失:当升学率掩盖一切,学生座位按成绩编排让师生之情荡然无存时;当择校热白炽化,每一个孩子可爱的面孔虚化成一串串冰冷的分数时;当琴棋书画弹跳唱,不再是娱乐身心的需求,而化身为需要金钱购买的技能时;当从政府到学校、老师,开口清华,闭口北大,急切的在985、211的名单间斤斤计较时。这个在石门山村教育事业里悄悄上演的小故事,来得多么及时!教育应当是温厚的,学校应当是温暖的,老师应当是我们心腔一隅永远不会抹却的温馨身影。
拍板为残送教的蔡代圣校长绝不是一时冲动,背后的努力也绝不是一件小事,克服的困难可想而知。当下,学校管理中有分工不匀、薪酬不均、晋级晋职纷争等大大小小数不清的繁琐事,错综复杂,盘结纠缠。在疲惫的一周工作之余,专程为残的学生送教,是很“不划算”的事。往返20多公里,10位教职员工送去的不仅是知识、文化,是人格与魅力,更是孩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求与追逐的力量。
教育,不仅需要大数据,更需要这些充满温情的“小动作”。(本网评论员 黄彦文)
2024年11月26日 10点00分
2024年11月22日 15点00分
2024年11月15日 10点00分
评 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