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上海市普陀区曹杨小学(分部)的学生准备吃午饭。曹杨小学(分部)是一所公办的民工子弟学校,1200多名学生是来自23个省区市的民工子弟。
在上海,有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的老家在安徽、四川、河南、江西……这些孩子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父母都是上海的建设者,为了这座大都市的繁荣发展每天辛勤劳动。过去,这些孩子要么在老家孤独留守,要么在阴暗狭小的非法学校里就读,和城里孩子一样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上学求知对他们来说,完全是一种难以想象的奢望。
2007年以来,上海市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本地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按照“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就读为主”的原则,一方面,扩大公办中小学接受力度,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另一方面,对非法、简陋的民工子弟学校进行“关停并转”。
2008年,上海市将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同住子女进入本市公办学校的比例提高到60%,并力争在2010年提高到70%左右;9月开始免除学杂费,对符合有关政策要求的农民工子弟免除500元至800元不等的借读费并给予一定补贴;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师任职资格进行审查,返聘公办学校富有经验的退休教师或者新聘大学本科毕业生,并实行上海版和全国版教材分开教学;部分全日制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开始试招农民工同住子女,使他们能够学得一技之长,成功在沪就业。如今,在教育公平的阳光普照下,30多万来沪农民工子女和上海本地小朋友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新华社记者张明摄
11月27日,上海市普陀区陆家宅小学的民工子弟学生在图书室读书。新华社记者张明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