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市州 高校 综合
 

市州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资讯 > 市州

[永州]江华:播下文化传承的种子

时间:22-06-07    来源:   作者:唐世日    编辑:乐宇

本网讯 “长鼓舞起来,瑶歌唱起来……”近日,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第二小学校园里,伴着瑶族音乐,孩子们欢快地跳起了长鼓操。

江华瑶族自治县被誉为“神州瑶都”,民族文化村村不同,寨寨各异,是一片瑶族文化的“沃土”。2021年9月以来,江华瑶族自治县积极落实“双减”政策,充分发掘当地风俗、饮食、体育、歌舞、瑶族童谣等民族文化,推进具有民族特色和本地特色资源课程建设,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色文体社团活动,并特色课程纳入到课后服务中。   

把瑶文化融入课后服务   

“苦瓜已经洗好了,可以拿去切段了。”江华瑶族自治县沱江镇第一小学校园烹饪室里,烹饪社团的孩子们娴熟地将苦瓜清洗、切段、挖空、酿心、入锅,不到20分钟,一锅香喷喷的“江华十八酿”出锅。

“这是我们的瑶族文化特色课程,让孩子们在制造、品尝美食的过程中传承瑶族文化,同时这也是劳动教育课程的一种体现。”沱江镇第一小学校长黄兴华介绍道,目前全校共有1900多人参加课后服务,特别是瑶歌、长鼓舞、武术和“江华十八酿”等社团,参与的孩子达100人以上。

“以传承瑶族文化为己任,打造瑶都特色学校”是该校的办学目标。自“双减”工作开展以来,学校不断优化课后服务建设,打造瑶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特色社团,开设了一系列具有瑶族文化特色的课程,构建具有浓郁的瑶族文化特质的“真善美”瑶娃本真课程体系。

而在沱江镇第五小学,又是另一番景象。学校将地下车库改建成“童创未来馆”,作为让孩子大显身手的创意地,开设活字印刷非遗手工、古法造纸非遗手工、戏剧脸谱国粹艺术、妙剪生花纸艺、颜色密码天然草木染、泥火匠心陶艺等6个非遗文化手工特色社团。同时,学校还安排了一位老师专门对“童创未来馆”进行管理,负责社团建设、课程开发、教学等。孩子们畅游在科学与艺术间,学校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走出一条“社团+美育”的特色课堂延伸之路。

“在这里,能系统地学剪纸技术,看到一张张纸在自己的手上翻飞,变成各式各样的图案,很快乐,也很有成就感。”该校六年级学生潘寒香表示,她的奶奶曾经靠剪纸补贴家用,但因为忙,没有时间教她剪纸,她只能在一旁看着学。学校开设了妙剪生花纸艺社团后,她第一时间报了名,一有空就来“童创未来馆”学习剪纸,很快她的剪纸技术有了明显提升,还成为班上小有名气的剪纸小专家。

除此之外,还有大圩镇第二小学、水口镇中心小学、码市中学等20多所学校,都将瑶族特色的课程融入到课后服务中,以此推动瑶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我们这里有瑶族传统文化的‘富矿’,将瑶族文化融入课程,开设社团,正是我们发掘这笔宝贵财富的一种方式。”江华瑶族自治县教育局负责人表示,江华依托独具特色的资源优势,挖掘本地民族文化,培育师资潜力,打造长鼓舞、瑶锦、舞龙舞狮、竹竿舞、足球等一批江华特色课程,有效地提升学校内涵,促进学校品牌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将文化传人请进课堂

“双减”政策出台后,各地都在探索如何更快、更好、更优推动政策落地。如何避免千篇一律,探索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江华给出了答案。

“发掘瑶族传统文化,因校制宜,开设特色课程,让学生在课后服务中了解、传承民族特色文化。”这是江华各中小学校长的共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面临原料、技术、传播等方面的发展瓶颈,一些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在课后服务中融入瑶族特色文化,既是保护也是传承。

然而,一些学校教师对瑶族传统文化了解不深,无法构建成熟的教学体系,怎么办?

答案是,将“老师”请进来。江华各学校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建立“民间传承人(艺人)+课程”的机制,通过聘请民间艺人、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为学生授课,从而推进瑶族特色课程的有效开展。

大石桥乡中心小学、涛圩镇中心小学位于江华瑶族“平地瑶”聚居地。

在“双减”政策落地后,涛圩镇中心小学结合学校实际,开设了“瑶族织锦”“瑶族山歌”等特色课程。今年春季开学,该校特地聘请瑶族织锦民间艺人罗雪娥教授织锦社团的孩子学习瑶锦的技巧。

“现在农村会瑶族织锦的少,瑶族织锦技艺面临失传,聘请瑶族织锦艺人进校园教授孩子学习瑶族织锦,至少可以让孩子们对非遗文化产生兴趣,懂得一些基本的技巧。”涛圩镇中心小学校长甘秋萍感叹道,全校共有200余位学生报名参加了瑶族织锦社团。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还将孩子们织成的瑶锦,制作成手工编织包、发夹等,作为奖品发放给学生,推动特色文化课程的开展。

大石桥镇中心小学紧挨着瑶族织锦传承村——井头湾村,为推动特色文化课程建设,学校将老校舍改建成了乡情馆,搭建了10间瑶族织锦室,从村民手中回购了10台老式织锦机,聘请瑶族织锦艺人蒋记英、李伍姣每周五下午来校授课,为学生讲瑶族织锦的历史文化,传授瑶族织锦的传统编织技巧。

“不仅让孩子们学习瑶族织锦技艺,我们还组织了老师进行学习,计划在教师中培养6位瑶族织锦文化传承人。”该校校长奉前茂介绍。

通过这一举措,弥补了学校无专业老师带来的缺陷。瑶族织锦民间艺人来校授课时,瑶族织锦社团的多位指导老师也能进行基础的技艺教学,这为推进学校特色课程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瑶族织锦分解纱、穿纱、牵经、上扣、卷经与梳纱、穿综丝、挑花等7个步骤,每一步都很考验耐心。”教科室副主任蒋芳英是瑶族人,但织锦技术此前也仅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在学习织锦时,常会遇到断线、综丝乱成一团等问题,为此她还回家找自己的母亲和婶娘补课,甚至请她们来校免费授课,“学习织锦,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课后生活,也修养了德行。”

据悉,“双减”政策下,该县20多所学校通过“民间艺人+老师+学生”的方式,在课后服务中手把手推进瑶族特色文化在校园“活态”传承。

让本土教师发挥专长

“双减”政策下推进民族特色课程,教师是关键。

如果说,将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请进校园,是开启瑶族特色文化教学的“钥匙”。那么充分挖掘本土教师的专长,让他们管理社团,带动学生学习瑶族传统文化,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江华县河路口镇关水阁完全小学是一所“上伍堡”平地瑶族聚集的学校,该校教师李谋燕是土生土长的“上伍堡”平地瑶族人,从小就学习瑶拳。2020年9月,学校开展品牌建设,选定李谋燕为校园文化主创人员之一,并将瑶拳作为校园特色文化。2021年9月,为推动“双减”政策落地,学校利用大课间,让每一位孩子都参与到瑶拳学习与传承中来。同时,还开设了瑶拳社团,开发了“上伍堡”瑶拳课程,将其纳入教学中,以年级为单位,每周上一节瑶文化大课。

为了让学生更快上手,李谋燕对瑶拳的动作要领进行了拆解,手把手讲解、示范、指导,将瑶拳的一招一式融入鼓点,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动作要领。为了增加趣味性,还会不定期组织瑶拳比赛。

“近年来,瑶拳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课程。”该校校长李贻跃表示,学校实现了“上伍堡”瑶族文化在课程中“活态”传承。

大圩镇第二小学教师赵旺生是“国家级长鼓舞传承人”赵明华的儿子。该校充分发挥赵旺生传帮带的作用,由赵旺生培训教师、班级骨干学生,再由他们转教其他学生,形成“双减”政策下“教师+骨干学生+学生”的传帮带的课程实施模式,并成立以赵旺生为队长的教师长鼓舞队,推进长鼓舞特色课程建设。同时,该校还将长鼓舞改编成长鼓操,融入到合唱中,展现瑶族文化课程的魅力。

同样,该县创新实验学校发挥美术教师阳煜的特长,以课后服务为依托开设瑶族刺绣社团,开发瑶族刺绣课程。在社团活动中,阳煜带领孩子们学习制作瑶族手工艺品,如瑶族布鞋、瑶族包包等,“通过上刺绣课,孩子们在一针一线中,勾勒出瑶族的特色文化,实现了文化传承。”

该县沱江镇第一小学教师赵娟从小跟随家人学习瑶歌,她将江华本土瑶歌改编成合唱曲目,遵循瑶歌特点创编了二声部,将民族元素和合唱元素结合,为瑶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双减’下的课后服务是良好的契机,把民族特色课程作为学校校园文化、学校品牌建设打造,全面提升学校内涵,强化民族团结教育,促进江华教育高质量发展。”该县教育局负责人说。(通讯员 唐世日)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0486号 湘教QSl-200504 湘ICP备12010102号-1

本网站由湖南省教育厅信息中心承办。
Copyright 2000- hnedu.cn,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2207750 举报邮箱:447038018@qq.com

关注我们

新浪微博

腾讯微信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