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16-05-31 来源: 作者:杨贤辰 编辑:阳光
唐自华老师说:“我生在山里,长在山里,我对山里有感情,我要坚决在山里干一辈子!”唐老师还说:“搞教育的人,非得到条件好的地方才能搞出成绩吗?是金子在哪里都可以发光,条件困难一点的农村更需要我们。”
本网讯 在常德市石门县新铺乡中心学校有一位年近六旬但却精神矍铄的长者,他叫唐自华,师生们亲切地叫他“华嗲”。他用瘦弱的身躯在三尺讲台上书写了41年的历史,用心血和汗水浇灌一棵棵幼苗茁壮成长,赢得桃李满天下,学子遍三湘。
1975年,刚满18岁的唐自华高中毕业,凭借其端正的品行和扎实的文化素养,被组织安排到瓜子峪中学任教,走上了三尺讲台。在那时,这是许多同龄人无比羡慕的一种机遇。几年后高考恢复,他与同时代的青年人一样,怀揣着求知的梦想考入县教师进修学校,毕业后又回到家乡,他的人生从此也定格在了教育战线。这些年来,唐自华担任了25届班主任工作,送走了18届毕业生。
25年前的1991年,学校教师紧缺,带课人员少,学校安排他带三个班的数学和体育课,兼任初三一个班的班主任。一天最少要上5节正课,3节自习,这是常人都难以想象和承受的工作量,但唐老师二话没说接受了这样的安排,因为他心里清楚:学校太缺老师了,学生们也太需要老师了!而自己不但身健体壮,而且也有了一点教学经验,工作起来应该不是难事。这样的工作,一干就是三年,三年啊!
最难的是10年前的2006年,这一年的5月30日清晨,唐老师突发脑血栓,下不了床。救护车打到了学校,医生要求住院一个月,唐老师硬是不顾医生劝阻,不到一周就回到了学校。因为,他挂念着孩子们的中考。回到学校,唐老师没有申请换岗,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每天都要喝上几大碗中药,闻着唐老师的中药味,孩子们感动得留下了泪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当年中考,他所教班级创造辉煌,6人进入省重点高中。
转眼间,四十一年时间悄然逝去,学校的校长换了一届又一届,老师来了一批又一批,走了一拨又一拨,唐老师不知目睹了多少人的来去,曾有多次机会走出去,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一直坚守在这里,不离不弃。
唐老师说:“我生在山里,长在山里,我对山里有感情,我要坚决在山里干一辈子!”唐老师还说:“搞教育的人,非得到条件好的地方才能搞出成绩吗?是金子在哪里都可以发光,条件困难一点的农村更需要我们。”
“唐老师,听闻您还坚守在教学一线,真是由衷地表示钦佩。15年前您在课堂上的种种神情仿佛就在昨天,这些年来,我们每次同学碰面,都会提及您,您的睿智,您的耐心,您在我们最美好的年华为我们引路,您的人生为我们这一届届乡里孩子树起了前行的航标。”2001级学生刘云在给唐老师的信中饱含深情。
平凡而普通的唐老师,不争名,不争利,不抽烟不喝酒,仿佛是一个没有业余爱好的人,他的时间,除了吃饭睡觉,好像没处打发。每天早上、中午、晚上,他都是第一个来到办公室,研究教材教法,批改学生作业,要么在教室走廊上做学生思想工作,指点学习方法,解难释疑。长年累月,天天如此。
由于他对教材教法研究透彻,对学生情况充分了解,所以他的课堂效率好,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正因如此,唐老师的教学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这些年来,唐老师所带毕业班总共有18届,所带班级成绩一直稳居全乡前列。1995年至1998年,连续四年全县前五,尤其是1998年,所教班级均分91,并在全乡做经验介绍。41年来,唐老师有7次被评为县级教育先进工作者。步入2010年来,连续多年被学校评为“师德标兵”。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59岁的唐自华老师并未盘算着怎样退居二线,他仍然精神抖擞地战斗在教学一线,并任八年级数学的教学工作。唐老师常说,“只要政策允许,学校需要,我这身体就还能坚持,还可以干上几年。”(通讯员 杨贤辰)
2024年11月22日 15点00分
2024年11月15日 10点00分
2024年11月07日 10点00分
评 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