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4-09-14 来源:红网 法治日报 作者:丁家发 编辑:朱彤
“老师开学焦虑”“开学碎掉的其实是老师”……新学期开始刚一周多,多个教师相关话题冲上热搜。记者浏览这些话题发现,不少网友都提到老师课外负担过重问题。从填写各类繁琐的行政表格,到参与各种与教育教学无直接关联的会议和活动;从承担社区街道或乡镇行政机构委派的各项社会性事务,到应对各种检查……记者采访北京、山东、湖南等地多名中小学教师发现,各种各样的非教育教学任务“包袱”压得一些教师喘不过气。(9月13日《
新学期,教师课外负担过重的话题再次引发热议。繁重的非教学任务包袱,让不少中小学教师身心俱疲。早在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被称为“减负20条”),明确严格清理规范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无关事项。然而,现实情况一直未改观,中小学教师课外非教学任务依然很重,不仅增加了教师的负担,分散了他们的教学精力和时间,也极易引发家校矛盾,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埋下隐忧。对此,教师减负应当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教师的教学自主权。
这些非教学任务,既包括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种检查、评比,还包括城市创建、消防安全、防溺水、反诈、普法等任务;一些行政单位还将本部门的工作层层加码给学校,比如,有学校曾被要求代收家长人身意外保险费、催缴水费等。因办学要依赖多部门支持,学校担心拒绝后会带来更多不便,于是不得不承担下来。相比“减负20条”出台之前,不少中小学教师用于应付检查评比、考核、填表格写材料的时间和耗费的精力并没有减少。可见,教师减负措施在落地过程中不尽如人意,大都停留在纸面上。非教学任务加重了学校的负担,最终压力也就不可避免地落在了一线教师肩上。
非教学任务给教师加压,将会产生诸多不良的后果。其一,挤压教学时间,侵占教师精力;其二,过于频繁的非教学任务影响家校关系,不利于树立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其三,繁重的非教学任务,也对学生造成了消极影响,并滋生新的形式主义。为尽快完成老师布置的非教学任务,部分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初中生代替家长在手机上完成注册App、网上学习、截图等操作。而为落实“双减”政策,学校、老师和家长花了很多精力对学生的手机进行管理。然而,很多非教学任务使学生不得不自己操作手机,在一定程度上也消减了“双减”效果。
别让非教学任务包袱压垮教师,当动真格拿出实招进行整治。一方面,各地政府部门要建立教师减负长效机制,明确建立入校任务准入清单,赋予教育行政部门把关的权力,严禁行政干预给中小学教师分摊非教学任务,违者则给予最严厉的行政处罚;另一方面,各教育主管部门要严格控制评比考核等事项的总量和频次,剔除一切非必要和与教学无关的内容,让教师能够自主决定其工作内容、自主做选择,能够对不合理的摊派或指示可以说“不”。这样,甩掉非教学任务的包袱,切实为中小学教师减负,使他们能够专心于提高课堂质量和教学能力,真正沉下心来教书育人。(作者:丁家发)
2024年11月15日 10点00分
2024年11月07日 10点00分
2024年11月06日 15点00分
评 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