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2-01-14 来源: 作者:曾国和、刘齐跃 编辑:早尔
2021年12月24日,今日头条刊发了一篇题为《禁止“洋节”背后是与改革开放国策相悖的民粹思潮的沉渣泛起》(原创“老高评论”)的文章,在老高看来,该通知“恰恰是对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不自信的突出表现。”这个话题的讨论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中华民族素以重“礼”而著称。中国人的崇尚人情礼仪,在传统节日里更表现的淋漓尽致,而且每个节日都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
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这些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节日,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和不同的活动形式,并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历朝历代为传统节日吟诗作对的人不少,留下了不少千古佳作。
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与农事有关,并依据自然节气的变化或民间传说而设定,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以及春节等。受中国文化两千五百年来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影响,这些节日都与伦理息息相关,反映出尊重先贤、孝敬父母、全家团圆的特点,折射出重伦理、守孝悌的传统价值观,在情感方面多具含蓄委婉的特点。
西方的洋节多起源于宗教仪式或祭祀活动,如圣诞节、情人节、复活节等。这些节日多具有人文的内涵,主题鲜明,很适合表达自己的特定情感,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公众性,适于人民的情感表达和情感宣泄,有较强的娱乐性。
为什么前几年洋节在中国悄然盛行呢?
一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城市生活为基础的西方节日与反映农事的中国传统节日相比,其社会性、娱乐性恰恰迎合了在新的社会关系结构下的中国人寻求情感宣泄,放松精神的内在需求。
其次是西方文化的强势渗透。西方强势文化伴随着政治、经济的入侵;借助广泛的载体,如:英语、麦当劳、迪斯尼、微软、好莱坞大片等堂而皇之地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进行渗透。正是这种强势文化在中国的渗透和扩张使我们的传统文化正遭遇空前的冷落和尴尬。
第三是商家的肆意炒作。为了创造最大价值的节日经济,商家和媒体联手对各种洋节进行浓墨重彩的渲染。洋节就是这样在商家与传媒的共谋下逐渐为国人们所接受,并渐渐成为一些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第四,“洋节”文化恰恰迎合了年轻人的这种心态,这种文化一旦形成,势必冲击传统文化,给整个社会带来浮躁、自由散漫之风。
本来,文化是一种需要交流的东西,在当前全球化的趋势下更是不可避免。但是,不能一概认为,所有的文化都必须交流,而是必须辩证地、有所取舍地进行吸纳,尤其是不同地域、不同制度、不同信仰、不同意识形态下的节日文化,必须有所选择,有的节日文化只盛行于本土,有的则可以全球流行。
诚然,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的盛行认同于“国人接受了该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因为研究调查表明,很多年轻人过洋节只是为了赶时髦,并不了解洋节本身的内涵。他们对洋节的追崇,更多的是愿意接受其互致祝福、放松心情这种休闲化、娱乐化的形式。我们应以海纳百川、包容并蓄,去其糟粕,存其精华的态度对待各种文化。
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中提到:“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其中就蕴含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洋节日”决不是洪水猛兽,但是也不能让“洋节日”在我国野蛮生长,导致我国传统节日的衰微。意识形态上的渗透不是一朝一夕的,我们应该意识到洋节的甚嚣尘上至少是该文化外在形式的一种蔓延。年轻人、特别是中小学生缺乏深厚的传统教育的根基,自我文化底蕴薄弱,在被浓厚的传载西方文化的洋节所包围的氛围中很容易迷失于这种表象下,久而久之很容易在外来文化面前丧失自我。
对年轻人的教育必须坚持中华民族传统教育,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以各种形式进行宣讲与传承。近几年来,我们的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重视,比如,国家把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纳入了法定假日。重视传统节日,就是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其实,世界各地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春节,因为华人的根在中国,所以华人虽然远在异国他乡,也延续了过春节的习俗。而东南亚地区的华人占所在国的人口比例比较大,有些国家,如泰国、新加坡、越南,以及韩国等国就把春节立为法定假日。“圣诞节”是基督教徒的节日,在中国的基督教徒,或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愿意过圣诞节,那是他们的信仰自由,正如春节被允许在西方国家流行一样。
但是,笔者认为,洋节在学校还是不宜流行,学校教育应当以中国传统教育为主,过好中国传统节日,讲好中国传统节日故事,创新中国传统节日的活动形式,吸纳“洋节”中有益于民族文化传承的部分,为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明做出贡献。作为教育主管部门,融安县教育局理应要求该县教育工作者对祖国的传统文化充满自信,从言行上对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做出表率,并且努力创新教育方法,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传统文化,表现出高度的“文化自觉”。
所以,“禁止过‘洋节’就是文化不自信,就是与改革开放国策相悖的民粹思潮的沉渣泛起?”老高同志言重了!(曾国和、刘齐跃)
2024年11月15日 10点00分
2024年11月07日 10点00分
2024年11月06日 15点00分
评 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