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市州 高校 综合
 

评论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资讯 > 评论

开学辞:发展心力,成为有生命气象的中国少年!

时间:21-03-01    来源:湖南教育网   作者:周文美    编辑:吴桐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长郡双语洋湖实验中学硕果累累:取得了长沙市大课间体育活动一等奖,岳麓区年度绩效考核一等奖等五项荣誉;国家级课题《未来学校建设:长郡双语洋湖实验中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评审通过!这些荣誉来之不易,是全体郡洋人努力拼搏的结果。

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牛年里,在朴实沉毅的牛年里,我们满怀希望和信心,全力以赴,砥砺奋进,谱写郡洋发展的新篇章!今天分享的题目是《发展心, 成为有生命气象的中国少年》 !成为有生命气象的中国少年,要具备家国情怀、世界格局、博古通今的品质,拥有正心、慧心、善心的三心,具有心力、学习力、体育力、艺术力、自生力的特征。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心力,什么是心力,为什么要发展心力,怎么发展心力呢?

一、 什么是心力?

上海师大燕国材教授认为心力就是精神层面的心理之力;湖南师大张楚廷教授认为心力与体力、智力并列,包含了意志力、注意力、情动力和自评力;华东师大李政涛教授指出,心力是教师用经验、爱商和智慧来影响学生心智、品质发展,激发潜能、唤醒内驱,让学生心灵具有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对于同学们来说,心力就是具有非智力因素特征,能够唤醒内驱、激发潜能的心理之力。他是客观存在的能够促进人认识自己、他人与社会的精神力量。心力就像我们用手抓住物体的力量一样,是用我们的非智力因素如意志力、好奇心等抓住无形物质的精神力量,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普通而神奇的力量。

对于老师来说,培养学生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力,还应该发展学生心力,重视育心,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培育非智力因素,激发潜能、唤醒内驱,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 为什么要发展心力?

1、 心力是个体发展的基础。不论是学习还是日常生活、工作都离不开心力的作用,健康的身心能够让我们的生活更愉快、学习效率更高、工作效果更好。学习时有好奇心能让深度学习成为常态,兴趣的驱动让学习品质更高;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坚定的意志力、顽强的责任心能够帮助我们化解困难。积极的心力能够让生活更加愉快,学习效率更高、工作效果更好!只关注成绩、只注重智力发展而忽视心力的发展,容易让人误入歧途,成为木讷的学习机器。

2、 心力是与他人相处的润滑剂。与人相处时,心力就是人际关系处理的润滑剂。遇到与人相处的分歧、矛盾、冲突时学会调动心力的积极作用,学会尊重,学会思考,求同存异和谐相处,既能让自己受益也能让他人乐于与你交往,让彼此都能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不注重心力的人在人际关系里会容易变得尴尬和孤独。

3、 心力是与社会交往的桥梁。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人具有社会性,不能离开群体而存在。同学们生活在班级、学校、家庭的小社会里,需要与小社会里的人交流沟通。在沟通交往中,掌握科学的交往方法和手段,如换位思考、共情、同理心能让你在交往沟通中更胜一筹,帮助你从自尊走向尊他,最后获得他尊。没有心力发挥作用的社会交往,容易失去友谊和朋友,成为孤家寡人。

三、 怎么发展心力?

1、 树立心力意识,发展非智力因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力,他和体力、智力一样存在于每个人思维意识中,同学们需要认识和重视自己的心力。认识自己的性格特征,注重发挥兴趣、好奇心、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在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来涵养心力。遇到逆境、困难时,发挥意志力的作用,帮助你化解困难和逆境。

2、 注重心理健康,心操提升心理素养。像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一样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坚持做意志力锻炼、心理训练等心操活动,通过做心理健康操来提高心理素养,让心理更加健康愉悦。帮助我们从自律走向自信,迈向自觉。

3、 坚持“读行阅万”,发展自我教育能力。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万个人的心力成长路径来提升自我教育能力,发展心力。行万里路来培育格局,读万卷书拓展博古通今的见识,让自己置身于更加广阔的自然和社会世界中、丰富多彩的历史中,从而看到独特的风景,培育自己宽广的胸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提升自我教育的能力,培育可持续发展的心力。

同学们,面对新学期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树立发展心力的意识,积极认识自己的性格特征,培育非智力因素,用心操来锻炼心理,主动拥抱社会和自然,主动拥抱身边的小世界,老师、同学、朋友和家人,在学习和生活的路上持续发展心力,成为有生命气象的中国少年!(作者:长郡双语洋湖实验中学 周文美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0486号 湘教QSl-200504 湘ICP备12010102号-1

本网站由湖南省教育厅信息中心承办。
Copyright 2000- hnedu.cn,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2207750 举报邮箱:447038018@qq.com

关注我们

新浪微博

腾讯微信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