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08-25 来源: 作者:黄彦文 编辑:金刀
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事实上,劳动既是教育,也是技艺,更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动力。加强劳动教育,是对当前劳动教育,尤其是体力劳动教育严重缺失的及时修正,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迫切需要,更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大举措,意义非凡。
第一,加强劳动教育有利于传统劳动文化技能进一步传承与发展。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无一不是先祖们用劳动所开创,辉煌成果数不胜数,且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长期以来因民族习俗、地理环境、审美交流而形成的优秀劳动文化与技能丰富多彩。加强劳动教育,可以焕发它们的生命力。仅以本地区竹文化为例,我们有着丰富的竹子资源,打小以来就看着匠人们用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竹编工艺神奇造就了:竹楼、竹屋、竹床、竹椅、竹席、竹筷、竹筒、竹扫把、竹篮、竹拐杖、竹筛、竹网、竹锲子、竹盆栽等等。这些不仅完全可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之需,甚至可以开个竹文化博览会,但我们的孩子们却对此相当陌生和漠视。如果我们因地制宜开设竹编劳动课,将会有如何令人喜出望外的结果呢?
第二,加强劳动教育有利于对歧视体力劳动的偏颇思想进行反思与矫正。体力劳动教育的缺失,让当下青少年身陷一种悖论。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劳动创造的成果,尤其是体力劳动创造的成果——农民种的粮食、小哥送的外卖、大叔做的装修、小妹大婶端的茶水甚至大妈大爷做的清洁等等。但他们又前所未有的歧视着这些劳动者,给他们打上负面“标签”:脏、穷、没文化、素质低……时刻堤防他们。甚至绝大部分的体力劳动者是自己干着体力劳动养活家庭,却为让子女后辈永远不再从事体力劳动的梦想而奋斗。“蝴蝶效应”告诉我们,哪怕是再小的行为或观念,都会造成无法想象的影响。家庭教育视体力劳动为畏途,学校教育把体力劳动作摆设,官场上偶尔的体力劳动成了罕见的新闻,歧视体力在现实中的更严重的影响就是:职业教育增量提质艰难、职业工人社会地位偏低,体力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制造业中的“智造”发展缓慢。只有当人人亲身参与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人们才会从思想根源上真正地反思和矫正劳动教育问题。
第三,加强劳动教育有利于加深青少年的生命体验。每个学生都知道社会的财富由万千劳动者辛勤创造,家庭财富的积累、家庭生活的维持和个人日常衣食住行的必须,都离不开劳动。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缺乏亲身经历的劳动教育,终不会刻进生命里。这就是为什么家庭、学校声嘶力竭地强调不要浪费粮食、不要乱扔垃圾、不要浪费水电资源、不要……不要轻易放弃生活、生命,而浪费没有有效遏止,轻生事件越来越多的重要原因。如果让孩子们在风吹雨打和烈日炎炎中参与春种秋收,在寒风呼啸时胆颤心惊地穿越车流去捡拾那些从车窗里“潇洒”飘飞出的垃圾,在隆冬的凌晨两点翻掘地下管道,或者在八月的酷暑中检视冒烟的变压器,让他们体会到每一件物被创造的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我想他们以后会对食堂打菜的大妈稍微有点颤抖手有更多的原谅吧!
第四,加强劳动教育有利于对教育体系的整体优化。劳动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浅至行为深至思想的系统工程,是全社会都必须协同的工作。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整合家庭、学校、社会的力量形成协同育人格局,让劳动教育不再是“口号”、不再是“盆景”、不再是摆设,那么劳动教育中所产生的智慧、力量、审美一定会对整个教育体系起到非常明显的优化作用。到时候,写作文不用去空想劳动场景,或无病呻吟地叫苦叫累;劳技课老师不会再成为学生耍的对象;家里也会多几件贴心的“小棉袄”“小背心”。
让我们以崭新的姿态去拥抱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吧!(本网评论员 黄彦文)
责任编辑:金刀
2024年11月15日 10点00分
2024年11月07日 10点00分
2024年11月06日 15点00分
评 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