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市州 高校 综合
 

评论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资讯 > 评论

从当前教师招聘情况略谈教师队伍的补充

时间:20-07-14    来源:   作者:曾国和    编辑:金刀


2020年6月29日至7月3日,笔者参加了涟源市教师招聘报名工作,截止7月3日下午五点半,报名人数近3600人,而招聘计划仅302人。据了解,在有些地方报考教师的人数更多。从今年涟源教师招聘报名情况看,报名对象具有以下特点:

地域分布广。报名者在湖南省内各地州市都有涉及,另有辽宁、山东、安徽、河南、陕西、四川等10多个省的求职者。

专业多样化。所学专业门类众多,诸如国际汉语教育、英语、日语、会计、建筑造价、计算机应用、播音主持、运动训练、舞蹈、广告学、书法学、法律、人力资源、考古学、护理、口腔医学、海洋渔业、空军乘务等上百个专业。

职业多元性。除了应届毕业生外,还有大量在职人员,如在编教师、代课教师、护士、健身教练、退伍军人、保安、采编人员等等。

报考教师人数众多的原因分析

教师地位和待遇逐步提升。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了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师待遇、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等一系列政策,并得以步步推进,层层落实,让业内人士逐步感受到了党的教育政策的落实所带来的诸多实惠,让老百姓感觉到了党和政府对教育和教师的高度重视和关怀。

教师职业无与伦比的特殊性。教书育人的职责决定了教师职业具有“文质彬彬”“知书达理”“儒雅谦和”的特性,这种特性正是文明社会所最推崇的风尚。尽管教师除了“传道受业解惑”外,也分担着政府和社会的部分职能,但集中休息的寒暑假是别的行业所难以企及的,同时,教师在教育子女和亲属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现代择业者的理性回归。 近几年来,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行业之间的差距在缩小,投机取巧、巧取豪夺者已无市场,“一夜暴富”者早成昔日黄花。“不求大富大贵”只求“稳定、清闲”的从业心理,已得到越来越多的择业者的认同。教育作为“清水衙门”,其“稳定、清闲”的特性却是众所周知的,更何况,无论社会发展到何种程度,“教师”这种职业都不可或缺,只要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做到知识不断更新,方法与时俱进,教师的地位就是稳固的。

当然,除了上述原因,招聘条件的放宽等因素也是教师招聘火爆的原因。

对教师补充机制的思考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队伍的充实必须有“源头活水”,而报名对象的专业多样化确保了“源头”的多极,也就是说,教育系统可以从“多极”的“源头”中优中选优。

然而,非师范类和非专业类考生的录入,给教育这个特殊行业的人才培养带来了一定的缺憾。首先,非师范类毕业生虽然取得了教师资格证,但通过一次笔试和一次面试所接受的“师范”教育是很有限的,其与通过三年或四年、五年的师范教育的效果是有一定差距的。其次,专业不对口的非专业类考生,他们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和运用,在短时间内与专业生相比,也是有差别的。

现在的基础教育,其主力军基本上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盛行的师范院校毕业生,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师范院校的紧缩、综合性院校的兴起,师范院校毕业生进入教师行列的少之又少,特别是“理工男”增多,进入教师队伍的师范类男生更如凤毛麟角。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大力发展师范教育。教师队伍人口众多,一个县级行政区域,教师人数占全县财政供养公职人员总数一半以上,这么规模庞大的队伍,没有专业的院校对口供应,又怎能保证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呢?因此,必须加大专业性强的师范院校建设,要大力鼓励男生和女生一样报考师范院校,确保各个学段、各个层面的师资有不断的“源头活水”充实。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全面落实教师待遇、大力改善办学条件的基础上,一要强化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既要让教师感受到自身地位的重要,激发其职业自豪感,也要让教师认识到“教师”不仅仅是养家糊口的职业,教师更是社会发展、民族振兴的奠基人,从而激发其教育的主动性、创造性。二要强化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培训必须与所教学科、所教学生、所在班级和学校相融合,那种纯理论的脱离实际的培训是无效的劳民伤财。三要强化教师的专业发展。要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专业特长,让专业不对口的教师,通过对口专业培训之后,将所学专业知识能力作为自己专业发展的有益补充,并要为每个教师搭建展示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的舞台。(本网评论员 曾国和)




责任编辑:金刀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0486号 湘教QSl-200504 湘ICP备12010102号-1

本网站由湖南省教育厅信息中心承办。
Copyright 2000- hnedu.cn,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2207750 举报邮箱:447038018@qq.com

关注我们

新浪微博

腾讯微信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