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18-07-30 来源: 作者:曹灿辉 编辑:金刀
“超纲”“拔高”改换名目避开敏感词,防暗访“假关门”应对检查,大量“无证无照”的培训机构隐匿存在。近期,记者在南京、武汉、成都等地调查发现,严令整治之下,校外培训机构不仅依然火热,还出现了一些新动向。(7月13日《新华每日电讯》)
比如,近期为应对教育部门检查,班型名称“改头换面”:“提高班”改名为“敏学班”,“尖子班”改为“勤思班”,“尖端班”改为“创新班”。又如,为躲避打击,一些培训机构变得十分警惕:对于听课的家长,一定要保证是本班的孩子家长;有部分培训机构在上课时关灯、关门,造成没有开业的假象,甚至要求家长“只进不出”,等到下课才统一带孩子离开。
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虽然满足了人们对教育多层次、多元化需求,对现行教育体系是有益补充,但是也存大诸多问题。根据相关法规,非学历型校外培训机构需取得办学许可证才拥有教育培训资格,由于申领办学许可证门槛较高,目前市场上不少教育培训机构处于“有照无证”甚至“无证无照”的灰黑地带,属于违规经营。同时,有的培训机构一个假期就把一整个学期的教材都讲完,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一些学生没真正弄懂吃透,导致他们在校内教学课堂上不专注听讲,干扰正常教学秩序。另外,不少培训机构也存在培训资质、场地安全、高收费等一系列问题。
出现校外培训“隐身”现象,主要是学生家长对其需求巨大;校外培训利益丰厚;一些地方主管部门“浅监督”甚至“假监督”等。
今年2月,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工商总局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明确将针对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学科类培训及竞赛活动的培训机构,进行严格规范整顿。要求坚决查处中小学教师课上不讲课后到校外培训机构讲,并诱导或逼迫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等行为,一经查实,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直至取消教师资格。
校外培训“隐身”,整治更需“动真”“升级”,不妨“内外合力”。
一方面整治校外培训相关部门要眼睛向“外”。一要不依靠校外培训机构简单的班名、“假关门”等肤浅依据决定治理行动,而要以相关校外培训机构实际教学内容为依据,通过扎实资料查阅和现场检验等办法确定其是否违规培训。二要发挥学生家长积极性举报违规校外培训,实施有奖举报制度,同时,制定举报保密制度。三要对违规违法校外培训机构和“挣黑钱、挣快钱、挣昧心钱”现象重拳出击,严肃查处。四要不由专项治理部门自说自话,而要第三方和社会参与评估,同时,有关行政效能监察部门也要及时针对第三方和社会参与评估的校外培训治理效果,对相关参与治理部门和人员进行跟踪问效。五要提升行业自律意识,可以成立校外培训机构行业协会,增强行业自律。
深层次看,校外培训“隐身”,还是因为应试教育病灶未除,让校外培训有需求“市场”。可见,另一方面整治校外培训相关部门也要眼睛向“内”。一要严格监管中小学招生全过程,严厉打击幼升小、小升初应试行为,打击将升学与竞赛挂钩做法。二要依照规定,落实高校自主招生不优待奥赛尖子生要求。三要中小学校加快教育改革步伐,真正推进素质教育。四要家长着眼长远,不搞攀比,而是立足孩子兴趣爱好进行适当校外培训,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本网评论员 曹灿辉)
责任编辑:金刀
2024年11月15日 10点00分
2024年11月07日 10点00分
2024年11月06日 15点00分
评 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