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市州 高校 综合
 

评论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资讯 > 评论

破解陪读光有“均衡教育资源”还不够

时间:18-06-13    来源:   作者:曹灿辉    编辑:金刀

这所位于安徽六安大别山深处的毛坦厂中学,因高升学率、壮观的送考仪式和《舌尖上的中国》而声名远播。慕名而来的学生每年都在万人以上。跟着他们一起来的则是数量庞大的陪读家长队伍。为了让孩子全身心投入学习,他们放弃工作,在学校外租房,全天候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6月3日《新京报》)

陪读对于许多家长来说,早就是一个常见的字眼。根据中国社科院教育研究所的一项统计显示,中国36.8%的家庭存在父母陪读现象。在城市家庭中,陪读比例远远高于这个数字。

家长陪读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主要原因是:传统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陈旧观念作祟;家长跟风攀比和从众心理;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生活难能自理,自控能力差;优质教育资源不够均衡等。

家长陪读,是利还是弊,虽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把双刃剑,但是笔者认为还是明显弊大于利。陪读容易使孩子学习生活产生依赖;孩子多半时间跟着家长转,与同学联系减少,限制了孩子自我发展的空间,容易养成孤僻性格;也有可能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家长从多方面剥夺孩子锻炼机会,会使孩子遇事不会作主,降低孩子的自理自制能力。

一些教育专家经过调查也得出了和以上分析相类似的结论:陪读孩子发生心理问题几率远远大于正常孩子,尤其是过度依赖性陪读可能会给孩子健康成长带来诸多不良的心理阴影。包括造成怯懦胆小、依赖性强、缺乏自信、独立性差、社会适应不良、人际关系不佳等,甚至可能发生逆反心理、厌学弃学等极端问题。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最可怕的是用父母的幸福来栽培孩子的幸福。”英国皇家特许语言家学会院士、上海电力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潘卫民表示,国外“择校”而居也是很正常和普遍的,但家长要注意陪读的界限,要“粗陪不要精陪”,亲子之间需要的是陪伴而不是陪读。读书是孩子的事,要充分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不要给孩子额外的压力。

家长是孩子生命中“重要的人”,家长必须明确:最好的老师是父母,最好的教育是陪伴。陪伴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陪伴才是最好地教育。强加式陪读偏离了健康教育轨道。要陪伴,不要陪读。

因为陪读,家长承担了更多的工作、生活以及无形的社会压力,其家庭责任也在担忧中过度放大。可见,陪读不只是一种“教育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破解“陪读现象”,除了社会层面“均衡教育资源”,做好公共资源合理布局外,还须从其他方面多想办法。

一要相关部门厘清责任分配,使各自担起自己的担子。家长教育的归家长,学校教育的归学校,社会责任的归社会。二要政府部门承担更大的责任,创新互联网教育和师资力量培训手段,让更多的家长能够从陪读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精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三要学校老师不过度关爱孩子,而要让孩子保持自我,提高独立学习能力。四要家长树立科学家教理念,不对孩子溺爱,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要少些以爱的名义对孩子看管和服务,多些陪伴,扩大孩子成长的空间。比如,家长对孩子陪伴,“蹲”下来“陪”孩子“看”世界;陪伴孩子时一心一意,舍得花时间,给孩子最大的专注力;做好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和孩子共同成长进步等。家长这样高质量的陪伴,定会让孩子受益终生。(本网评论员  曹灿辉)

责任编辑:金刀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0486号 湘教QSl-200504 湘ICP备12010102号-1

本网站由湖南省教育厅信息中心承办。
Copyright 2000- hnedu.cn,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2207750 举报邮箱:447038018@qq.com

关注我们

新浪微博

腾讯微信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