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18-04-12 来源: 作者:彭春芳 编辑:金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少数民族地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教育兴则乡村兴,要振兴乡村必须先振兴乡村教育。
如何振兴乡村教育,笔者认为得坚持“靓、优、特、壮”四字方针。
让校园环境“靓”起来,要颜值更要内涵。要振兴乡村教育,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首当其冲需要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既要颜值高,又要功能全。值得一提的是,前几年,借合格学校建设、标准化建设、薄弱学校改造的东风,大部分农村学校旧貌换新颜。但是,要振兴乡村教育,学校硬件建设仅仅停留在“改薄”或“合格”的水平线上还远远不够。各级政府还应加大教育投入,要让校园环境“靓”起来,做到建筑设计有地方特色,绿化美化兼顾到位,各种功能室设备齐全,生活设施配套完善。真正让乡村学校环境“美”起来,硬件“硬”起来。
让乡村教师“优”起来,要“输血”更要“造血”。振兴乡村教育的关键在于乡村教师,建设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尤为重要。一是要通过有计划实施定向培养免费师生、招聘特岗教师、定点公开招考农村教师、城镇学校教师支教交流等让教师“上山下乡”,源源不断为乡村学校输送新鲜血液;二是要组织乡村教师参加国培省培计划、送教送研下乡等精准、持续的培训,“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增强自身“造血”能力,助推教师专业成长。三是通过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加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建设与娱乐设施建设,在职称晋级、评优评先、提拔任用等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让乡村教师在农村广阔的天地里有为有味有位,留人留心,建一支优质稳定的乡村教师队伍。
让农村学校“特”起来,要“土气”也要“洋气”。农村学校教育既要贴近本土,又要着眼未来。一是要打好“地方牌”,让课程带上“土”味。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学校要深挖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民族教育名片,既传承和保护了民族文化,又为地方旅游作出贡献。二是唱好“节气歌”,让课程带上“泥”味。农家娃不知农事是农村教育的悲哀,要充分利用大自然丰富的课程资源,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让学生知节气,懂农事。三是唱好“现代戏”,让课程带上“洋”味。农村孩子与城里孩子相差最大的是格局和视野,而网络可以解决这个难题。要借助网络让学生漫步云端,联通山外大世界,与时俱进,办不落伍的农村教育。
让留守儿童“壮”起来,要关注身体健康更要关注精神成长。一直以来,留守儿童是社会的痛点,也是教育的难点,如何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是振兴乡村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一要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关注学生身体健康。在实施营养午餐的基础上,全面推行“一杯牛奶、一颗鸡蛋、一个面包”的课间营养餐,加强学生营养,增强学生体质。二要多措并举,关注学生精神成长。要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留守儿童关爱室等,通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保障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大力开展“城乡手拉手”、“爱心妈妈”结对帮扶等活动,关注留守儿童精神成长。三要振兴地方经济,根除留守现象。湘西是国家扶贫攻坚试点地区,也是湖南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发展地方经济,是地方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也是根治留守儿童现象的根本方法。因此,地方政府要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地方种植养殖产业等,让农村劳动力实现在家门口上班,学生在家门口上学,让留守儿童茁壮成长。(本网评论员 彭春芳)
责任编辑:金刀
2024年11月22日 15点00分
2024年11月15日 10点00分
2024年11月07日 10点00分
评 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