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市州 高校 综合
 

评论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资讯 > 评论

要引导学生走出“标准答案”思维

时间:18-02-07    来源:   作者:曹灿辉    编辑:金刀

这两天,著名作家毕飞宇的微博突然被一群天津的中学生“攻陷了”,学生们不约而同地问起了“厚重感”。原来,天津滨海新区高一期末统考语文试卷的阅读题,选了毕飞宇的作品《苏北少年“堂吉诃德”》中《大地》的片段。其中一题问:此文的“厚重感”体现在何处?着实难倒了一群孩子,考场上一筹莫展的他们,考完之后立马到毕飞宇微博下面“求答案”去了。(1月29日《江苏教育报》)

关于试题“厚重感”,毕飞宇坦言:“让孩子们回答这个问题是不合适的。”在这之后,对于试题“厚重感”的“争论”,几乎成了“一边倒”的批评声:试题“厚重感”不妥。

其实,试题“厚重感”完整表达是:有人说,“毕飞宇”的作品大都扎根在民间和大地,这使他的作品具有醒目的厚重感,此文的“厚重感”体现在何处?谈谈你的看法。应该说,这样的试题是考试中少见的且表述严谨的开放题。在当前语文教学中,这样的题目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言之有理就能得高分。一些人却以此为例,批评高中语文教学,妨碍学生自由思考,则是不妥当的。

“攻陷”作家,折射学生“标准答案”情结。对于学生在微博留言的行为,毕飞宇感慨道:“能想到去追问作家,这本身就是创造性。我们在少年时代怎么可能这么干?这说明孩子们的执行力在提升。我喜欢这样的孩子。”作家毕飞宇的感慨,当然是对的。不过,对于一个本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开放试题“厚重感”,学生却要“攻陷”作家寻找“答案”,不也从另外一个方面折射学生“标准答案”情结吗?

事实上,作家答不准以他们自己作品命题的试题,正常。2018年武汉初三元调语文考试中的阅读理解,考的是著名作家韩少功的一篇散文《夜晚》。其中也考到比较主观的题目,比如,“文中,‘我熬过了漫长而严重的缺月症’,从这一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城里的生活抱有怎样的态度?”参考答案是:厌倦、失望、排斥、逃避。不少家长和学生也存疑,作家真的是这么想的吗?1月25日,楚天都市报记者拨通作家韩少功的电话,问他写这句话,是否是表达如参考答案中的态度。韩少功表示,作家写作的意图,和读者解读是两回事,“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要怎么去解读,多种可能都是正常的。作家写出来之后,读者怎么解读,是读者的自由,不用去探究作家怎么想。一些家长学生存疑“作家真的是这么想的吗”,同样也折射家长学生“标准答案”情结。

学生家长“标准答案”情结,不利于激发学生自我表达及思考欲望。为此,学校老师要科学设置开放性试题“评分标准”,引导学生走出“标准答案”思维,激发学生自我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本网评论员  曹灿辉)

责任编辑:金刀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0486号 湘教QSl-200504 湘ICP备12010102号-1

本网站由湖南省教育厅信息中心承办。
Copyright 2000- hnedu.cn,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2207750 举报邮箱:447038018@qq.com

关注我们

新浪微博

腾讯微信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