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18-01-23 来源: 作者:刘运喜 编辑:金刀
1月16日,教育部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新课标的相关情况。据介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这次课标修订的重点之一。其中,语文课标最突出,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也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提高了学习要求。(2018年1月17日人民网)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对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这就是必须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必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让青少年一代全面了解自己民族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感、自豪感、自信心,更加热爱我们中华民族,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祖国。
新修订的高中语文,从内容、分量、要求等方面全面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总体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层次,变化主要表现为:内容更全,要求学生广泛阅读覆盖先秦到清末各个时期的各类古诗文;分量更多,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占了课内阅读篇目中的1/2;要求更高,要求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深入学习研讨。
笔者认为,高中语文要求学生背诵古诗文的篇目大幅增加,从原来的14篇增加到72篇,可能一下子有点不大适应,但这确实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需要,是贯彻落实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具体体现。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弘扬传统、面向未来的基本方针,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三来”),或者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二用”)方针。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重要载体、重要表现,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基和源泉。如果我们离开传统文化来谈先进文化,就会犯历史虚无主义。如果不加辨别地全盘吸收历史的传统的东西,就会犯复古主义错误。所以,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我们的基本态度是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必须从今天的需要出发,为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必须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原则,不忘本来,不丢掉自己的老祖宗,正确对待本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
如何让国人特别是青少年一代了解、接触、熟悉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显然,将优秀传统文化编进教材、带进课堂,要求学生熟读背诵必知必会必学的一些经典名篇,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能收到立竿见影的好效果。青年学生风华正茂,激情四溢,精力充沛,时间充足,记忆力好,只要肯花时间,肯下功夫,多背诵一些古诗文是不成问题的,难不住他们。
所以,高中语文修订后,古诗文背诵篇目大量增加,要求明显提高,要求教师站在立德树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人才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全面贯彻新的课改方针,严格要求学生,确保必修的古诗文背诵篇目篇篇过关,正确引导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并大力弘扬。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营养,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本网评论员 刘运喜)
责任编辑:金刀
2024年11月22日 15点00分
2024年11月15日 10点00分
2024年11月07日 10点00分
评 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