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市州 高校 综合
 

评论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资讯 > 评论

“尊重隐私”制度化让人性关爱“有刚性”

时间:17-08-17    来源:   作者:曹灿辉    编辑:金刀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2017年第7号预警,高校新生录取报到之际,学校可以放假,资助工作不能放假。要求各校的学生资助部门当好新生“便民服务室”,做到普查新生、热线电话、安全提醒、尊重隐私“四个到位”。(8月9日人民网)

为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国家建立了完善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资助范围上实现了“三个全覆盖”,资助效果上实现了“三不愁”,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体现了国家对贫困生的关爱。

曾经,高校在评定贫困生、发放助学物资过程时,要求学生在公开场合陈述申请理由,这种做法很普遍。不过,这种没有对学生“尊重隐私”的“当众诉苦”方式,因不人性而饱受诟病。

为此,今年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通知》,要求“评定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时,不能让学生当众诉苦、互相比困”。最近,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今年第7号预警,要求资助贫困生要“尊重隐私”。显然,这种“制度化”的举措让人性关爱贫困生“有刚性”,是很大一种进步,更值得大加点赞。

然而,关爱贫困生别止于资助过程中细节的保护,“尊重隐私”,更要“尊重人格尊严”,保障人人平等。对贫困生而言,虽然出生时家庭经济状况无法选择,但是人格尊严与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不容歧视,对贫困生“尊重人格尊严”很有意义,也非常必要。

资助贫困生既要“精准”,又要“尊重人格尊严”,如何把这件好事办好,考验着高校的智慧,是还要好好动一番脑筋的。为此,高校不妨同地方政府实行信息共享,共同制定贫困生评价标准;引入第三方评估考核机构,利用大数据,对贫困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以数据化、专业化、科学化的手段进行评估;少一些仪式性、功利性的资助活动,多一些隐形资助;引导学生树立平等理念,营造人际相互尊重氛围,避免人际的心理隔阂。

当然,从长远来看,物质资助贫困生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高校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不断探索“资助育人”新途径。(本网评论员  曹灿辉)

责任编辑:金刀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0486号 湘教QSl-200504 湘ICP备12010102号-1

本网站由湖南省教育厅信息中心承办。
Copyright 2000- hnedu.cn,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2207750 举报邮箱:447038018@qq.com

关注我们

新浪微博

腾讯微信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