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17-07-10 来源: 作者:肖汉斌 编辑:金刀
传统家训蕴含丰富的教子经验和教育方法,经过岁月的雕琢和洗礼,成为了宝贵的文化特色与教育资源,在当今仍有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 家风熏陶与个体自觉并举
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风气对孩子的智力发育、人格健全以及能力培养具有重大作用。长辈常教导子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君子而疏小人”。很多传统家训注重良好家风的塑造与传承,加强对子孙后代的管教与约束。《郑氏规范》告诫子孙后代“吾家为孝义家口,要行善积德。不得作威作福,不得图谋胁迫他人钱财,违者以不孝论。”郑氏家风以孝义为美,教育子孙多行善积德,侵犯他人财产、利益的行为是不孝之行,愧对祖宗。民间还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因为家风不正,盈满自负,挥霍浪费,原先声名显赫的大家族被社会所淘汰也是屡见不鲜。
但长辈的教导、家风的熏陶,都属于外在环境因素,最主要还是自我修养意识的觉醒,并激发出较强的道德自觉和自律意识。像唐太宗李世民,对自己要求就很严格。他指出“夫君者俭以养性,静以修身。俭则人不劳,静则下不扰。”其意是,作为君王,以节俭修养德性,以安静修养身心,不叨扰臣下。由此可见,李世民自身的道德修养很高,深知他人疾苦,因而能够成为一代明君。孟子提出的“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也是“君子三乐”中的一乐。家风熏陶与个体自觉并举,意指注重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自身的作用,也是强调外因和内因的互动协调。通过环境的优化进而促使教育对象自身素质的提高,不失为一种科学的教育方法。
二、 亲情感化与家规约束并用
亲情感化触及心灵,影响力持久。俗话说“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 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亲密无间,这种亲情教育的影响是很大的,能够在无形中塑造孩子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规范,并在生活中不断固化,成为指导孩子一生的行为准则。传统家训中有很多篇章劝诫子孙后代要勤勉苦读、厉行节俭、和睦亲友、谨慎交游等,言辞凿凿,真情流露,感人至深。我们要研习众多历史典故中成功的教育经验,以情感化。例如孟母三迁而居,断机抒劝学;岳母心怀天下,在岳飞背上刻下“精忠报国”;陶侃之母深明大义,力劝陶侃公私分明、为官清廉等等,这些典故都彰显了长辈的爱子之情和亲情感化的巨大能量。
当然,如果只有亲情感化这种单一的方式难以达到教育效果,还需要家规的约束。家规约束能够对子孙后代起到很强的警醒作用。《郑氏规范》记载:“子孙年未三十者,酒不许入唇。壮者虽许少饮,亦不宜沉酗杯酌,喧哗鼓舞,不顾尊长,违者捶之。”霍韬严格要求子侄们从事农业劳作,体验生活不易,鼓励他们养成俭朴、敦厚的品质。如若违反,必以家法惩罚。他在家训中明确指出“本家子侄兄弟,入社学耻力田,耻本分生理,初犯责二十,再犯责三十,三犯斥出,不得入社学。”在实际生活中,要将亲情感化和家规约束灵活结合起来,做到以亲情感化为主,以家规约束为辅。
三、 榜样示范与言传身教并重
榜样是标杆、是灯塔。传统家训非常注重榜样的力量,也常用圣贤的格言警句以及名人典故供子孙后代效法,以此来检验言行的不端,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高尚的人格修养。颜之推治家严谨,非常重视子孙的学习。他借用苏秦锥刺骨、文党投斧远学、孙康映雪读书、武子聚董苦学、路温舒牧羊读书等名人典故来论述勉学的重要性。司马光举出很多正反两方面例子劝告儿子行勤俭,忌奢侈。在《训俭示康》中,他言道“昔正考父馈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相王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鰌知其及祸,及戌,果以富得罪出亡。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
榜样示范固然重要,但由于距离受教育者生活年代较远,所以长辈的言传身教可作为弥补以上不足的重要方式。俗话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这说明父母的影响之大。郑太和在《郑氏规范》中强调对家长的道德要求和行为约束,如“为家长者,当以至诚待下,一言不可妄发,一行不可妄为,庶合古人以身教之之意。临事之际,毋察察而明,毋昧昧而昏。更须以量容人,常视一家如一身也。”明末大将卢象升,其家族先后为国赴难一百多人。他告诫子孙向父辈学习,谨慎交友,勿贪享受,立志高远,戒骄戒躁等。他在《训子弟》一文中昭示子弟后人“愿吾子弟思其父兄,勿事交游,勿图温饱,勿干戈而俎豆,勿弧矢而鼎彝。名须立而戒浮,志欲高而无妄……”。无论是榜样示范还是家长的言传身教都是突出教育主体的重要作用。教育主体是桥梁,能实现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的有效衔接。教育主体也是一种外在的作用力,推动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的内化。(本网评论员 肖汉斌)
责任编辑:金刀
2024年11月22日 15点00分
2024年11月15日 10点00分
2024年11月07日 10点00分
评 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