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17-03-09 来源: 作者:余民强 编辑:金刀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已经成为中小学乃至大学的共识,从乡村学校到高等学府,经典诵读、书法、京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的活动此起彼伏,组织学生学习中国书法、中国象棋,开展京剧教学,读经典、学国学成了学校教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活动都开展得有声有色,但无法长效持续发挥作用,难以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传统文化进课堂之路有越走越窄之虞。
学校大力开展传统文化进课堂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学校教育的必然选择。当今时代的青少年依赖感强、自立能力不强、不知孝敬父母和长辈、不知感恩、不懂合作、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缺失,这些现象在我国许多青少年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青少年在成人与成才的两极中,学校教育过分强化了智育,视考试成绩为生命,一卷定终身,注重了成才教育,而弱化了人格养成教育,忽视了学校教育的首要工作——成人,而传统文化进课堂却契合了青少年的人格养成教育,因而传统文化进课堂就成了学校教育的必然选择。
但是,当今的传统文化进课堂却存在着几个误区。误区一:把传统文化进课堂等同于诵读所谓的国学经典,如《弟子规》《三字经》等,读得轰轰烈烈,但因为这些所谓的国学经典中的封建糟粕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不符,使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误区二:传统文化进课堂,等同于死记硬背国学经典,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怪圈,不仅更增加了学生本已超重的学习负担,还造成了传统文化背后的人文精神的割裂。误区三:把传统文化与汉服、朱砂等联系在一起,注重追求传统文化的形式,却丢掉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笔者所在学校也加入了传统文化进课堂的行列,传统文化进课堂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许多家长通过不同途径向学校表示对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支持,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后在孝敬父母和长辈、感恩、合作以及文明礼貌用语方面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思想道德素质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但是,学校在推进传统文化进课堂的过程中却遇到了许多困惑和困难。困惑是传统文化教育与部颁教学计划的教学时间冲突,难以保证传统文化的教学时间;困难是传统文化教学的教材不统一,各自为战,粗制滥造,师资力量薄弱,难以保证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
要真正做到传统文化进课堂,就要对传统文化进课堂进行设计,科学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各学段的教学任务,根据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教育目标,使之相互衔接,层层深入,螺旋上升,形成一体。比如小学低年级,以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为重点,以朗读为主要手段,选择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的国学经典开展启蒙教育;小学高年级,以提高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初、高中阶段,以增强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为重点,提高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大学阶段,就要以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文化创新意识,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作为学校,应如何推动传统文化进课堂呢?
首先必须创设一个有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学校要以“传统文化进课堂”活动为载体,创设浓郁传统文化气息,校园文化建设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调,学生在校园目光所及都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仿佛置身传统文化的“海洋”,随时随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其次,要充分发挥课堂的作用,发掘学生自觉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要将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科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多读多背古典诗词,逐步推广琴棋书画教育。
还要利用传统节日内涵,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学校要利用节日的丰富内涵,开展以感受传统节日文化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比如清明节进行感恩先烈的教育,端午节进行爱国教育,中秋节进行亲情教育。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传统文化进课堂,要从小抓起,让青少年近距离接触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树立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通过亲身体验并传承传统文化,陶冶情操,达到文化育人的最终目的。(本网评论员 余民强)
责任编辑:金刀
2024年11月22日 15点00分
2024年11月15日 10点00分
2024年11月07日 10点00分
评 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