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市州 高校 综合
 

评论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资讯 > 评论

为教育发展配制健康土壤

时间:16-12-09    来源:   作者:黄彦文    编辑:金刀

我国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几乎在最短的时间里提升质量、扩大数量,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和高校扩招,职业教育发展也颇成规模,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放眼望去,到处都是求职的大学生,硕士、博士都满街流落。教育发展到今天,出现了越来越多自编自导自演的闹剧。

在基础教育界,人们总是攻击应试教育,仿佛这是一种人人得而操之的时尚武器,好像这就是妨碍教育发展的毒瘤。殊不知,我们一直是打着“素质教育”的幌子行应试教育之实。小升初、初升高以及学生自主择校、学校自主招生,无一不是用的“考、考、考”的法宝。间或出现音、体、美等艺术类考试就谓之“素质教育”,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些考试都是指向学生成绩,进而指向高考升学。优质生源争夺是教育资源战中的最激烈的一种,在教育行业里都是公开的秘密。得优质生源者得奖金、得名誉、得“天下”,这是全社会上下都心知肚明的事。

但什么是素质教育?这究竟是生理方面的,还是心理方面的教育?这种教育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去实现?从什么时段开始实施的?如何去检测实施效果?有何成形的成果经验去推广?专家学者对此颇有异议。“素质教育”自从提出到今天二十多年来,我们广泛查阅文件资料,没有找到权威的定义和解释,没有收到任何有效的效果评估,教育界一直议论纷纷、莫衷一是,这就是一场自导自演的闹剧。

高中教育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高教育分流一直都是难题。职业教育从出道到发展,始终没有合理的定位与明确的目标,更没有强劲的动力。理想的社会结构应该是“金字塔”式的,底层是365行职业,上层建筑构筑之上,也就是说管理者应该以从业者基础,为他们进行指导和提供服务。但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学而优则举,举而优而仕”的传统,轻“巫医百工”而“唯有读书高”。一直到现在,面对经济社会不发达的现实,无论是哪一个阶层的中国人,都期求“知识改变命运”,拼命去读书升学,企求“暮为田舍郎,朝登天子堂”,诞生了各种各样的教育口号和教育主义,也催生了各种各样的悲剧。

职业教育原本应该是为职业发展提供生力军,但我国的职业准入门槛很低,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普工大有市场需求。这种情况下,职业教育的存在就很尴尬,显得有些画蛇添足,甚至可以说是受全社会歧视的。这话听起来可能有点过激,但是现实。试看每年的高考都是全国瞩目的国考,从教育部门到交通部门,从政府领导到社会团体,无一不投入源源不断的“爱心”予以关注,甚至让这种关注演变为胶着状态,高考成为了显示教育行政部门各级领导政绩的“晴雨表”。但是何曾有人为职校生学业受阻、择业受歧视鼓与呼?每年职校招生战中涌起的股股硝烟,生源恶性竞争背后的利益纠葛、万千孩子内心的凄苦与职校生家庭承受的非议,有谁知晓?政府不能为职业准入设置门槛,职校不能为学生就职提供便捷,得不到实惠的老百姓又如何会去青睐职校呢?职普分流缓解入学压力就成了泡沫。

受教育的人越来越多,职普分流的功能没有正常实现,高考生基数越来越大,每年千军万马挤高考独木桥,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于是,高校扩招,实现产业化,造成了人才培养结构性过剩。家长就认这个理:孩子读书去做白领、做城里人、做“人上人”!因为白领确实比蓝领社会地位高、收入高、有面子,社会户籍二元制度和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现实,决定了这个现实。

于是又一场闹剧出来了:培养了那么多大学生,姑且不说知识含金量,哪里那么多白领职业做?为了增强竞争力,获得有限的社会资源,教育界也出现了两极分化:一方面是城市孩子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优惠的教育政策,轻易地掠取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农村家庭为了获得家庭翻身的希望,拼命送孩子读书,越穷越送,越送越穷,以致于家长、孩子都背负沉重的经济和思想压力,造成难以数计的悲剧,造就了新的“读书无用”论。这其实都是教育发展没有健康生态造成的啊!现在,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又竞相送孩子出国留学,掀起阵阵留学风。我们的教育好像疯了一样!

其实,我们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人才培养过多、过剩,恰恰相反,我们紧缺需要的人才!我们现阶段的人才培养过于滥、过于重复,结构不合理;我们要从社会制度找根本原因,用经济发展为百姓创造更多福利;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再人云亦云,认真思考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教育事业才会健康发展,人才培养才能走上正轨。

总之,我们要多角度思考,做好教育供给侧改革,为教育发展配制健康土壤。(本网评论员 黄彦文)

责任编辑:金刀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0486号 湘教QSl-200504 湘ICP备12010102号-1

本网站由湖南省教育厅信息中心承办。
Copyright 2000- hnedu.cn,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2207750 举报邮箱:447038018@qq.com

关注我们

新浪微博

腾讯微信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