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16-11-07 来源: 作者:黄彦文 编辑:金刀
“妈妈,汉字是什么,汉服是什么,木屐是什么?都是用来干嘛的?”
“汉字就是我们每天看到的中国字,汉服就是古装电视里人们穿的衣服,木屐呢?木屐是……”冥思苦想,绞尽脑汁,百般焦急的我,怎么也没有生出智慧来。
是的,面对5岁女儿随口一问,涟漪在我心底激起,不知有孔孟,无论有木屐了,因为她的生活里根本就用不着这些。不仅是因为她年幼无知,而是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成年人,又何曾有过“无国学不可活”的感受呢?
穿木屐、着汉服,游戏与表演的性质较多,16.5亿人口中恐怕只有那么一两位是真正的痴迷者。一身汉服打扮,立即引起围观,所以着汉服、穿木屐、摇头晃脑的嚼文言,最受打着国学招牌的茶楼、书店老板的青睐。跪先贤、办私塾、读经典,似乎主政一方的领导马上就显得“儒雅高尚”,教育机构立刻就获得正统无可取代的地位,就连文具也要印着“孔庙祈福”的字样,仿佛二千多年前的孔圣人在冥冥中主宰了中国高考生的命运?!那不是传承国学,而是将国学拖入功利场的泥淖之中。
更何况,国学不是文化僵尸,它的存在应该是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求的。汉服早已在时代嬗变中失去了其实用价值,本身就是文物,是中华文明的一种象征和精神符号。汉服之于我们,与它当初产生于“衣不敝体”的奴隶社会所具有的高尚的地位和实际功用,不可同日而语。试想,男人们穿着繁复累赘的像裙子一样的汉服,出入交际场合,真的就代表了内心深处有不可磨灭的爱国情操吗?2012年6月18日,胡锦涛主席在墨西哥洛斯卡沃斯G20峰会上,弯腰小心拾起一面中国国旗剪纸。这位身穿“两截衣”的七旬老人在国际场合弯腰的场景,让我们一想起就潸然泪下!
不均衡发展的社会,需要足够的时间去改变;像荒原里的野草般恣肆疯长的意识形态,需要我们用理性去耐心梳理;国学传承同样如此。“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达尔文的自然生存法则,同样也适应意识形态的调整。适应时代发展的,就会与历史洪流一起奔向渺远的未来;该风干的,自然就变成了风干的文物放进博物馆里。
什么是国学,该如何传承?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之于我,就是——父母叫我,赶快答应;父母吩咐的事,赶快去做;父母教导我们时,恭敬认真;犯错了,听父母教训,赶快改正。当然,我们不能愚孝,父母有错,我们要“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能做到这些,不就是“修身、齐家、平天下”的起点吗?
善待他人,严于律己,把所有屈辱都自己背负,把所有的笑脸都带给父母、丈夫、妻子和孩子,不就是传承千年的哲学吗?还有许许多多的言传身教,从中华民族的发展中传承至今,没有磨灭,这本就是我们在生活中所需要的,为什么要做成心灵的鸡,穿上稀奇古怪的服装出来蛊惑人心呢?我们要需要做的,应该是用再平常不过的形式,把它们一一落实到思想和行为中去罢了!
国学不是文化僵尸,更不是心灵鸡汤,不是吗?(本网评论员 黄彦文)
责任编辑:金刀
2024年11月22日 15点00分
2024年11月15日 10点00分
2024年11月07日 10点00分
评 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