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市州 高校 综合
 

评论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资讯 > 评论

“中师”是培养小学全科教师的摇篮

时间:16-11-10    来源:   作者:谢建中    编辑:金刀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看,一方面地方中等师范学校是中国教育的重要传统。民国时期的教育家如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黄炎培等,都非常重视乡村师范的作用,如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师范,晏阳初创办的湖南衡山乡村师范。他们将乡村师范看成是改善乡村教育及改造乡村社会的重要阵地。当时的乡村师范也确实培养出一大批人才,例如,毛泽东当年就是湖南第一师范的学生。另一方面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各省几乎每个地区都有地方中等师范学校,有的还不止一所,像笔者老家邵阳地区就有“武冈师范”和“邵阳师范”2所,简称“中师”,培养对象为小学教师,主要面向农村及城镇小学。“文革”前,中师毕业的学生一直是农村及城镇小学师资补充的主要来源。“文革”期间一度停办,“文革”结束后各地相继恢复。笔者是“文革”后的高中毕业生,1975年元月高中毕业后在我的老家黄桥镇三角村园艺场呆了两年。1977年恢复了高考制度,我有幸参加了这次考试,并且顺利地考取了湖南省武冈师范学校。1980年4月“中师”毕业后分别在我镇的金田中学、三角中学、黄桥镇中学、洞口七中等初中教物理和梅塘完小、石市完小等小学教数学。据笔者了解,我们那一届是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的第一届“中师”毕业生,大部分被分配到农村初中教书,只有极少数被分配到农村小学教书,由于良好的专业功底和综合素质,很快成为农村初中和小学的中坚力量,深受农村中小学的欢迎。

其次,从目前中国教育的形势看,当前中国教育最严重的问题在农村,而农村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师资匮乏和质量低下。鉴于“目前农村学校高质量的新鲜师资力量难以补充,师资短缺和师资质量下滑问题日趋突出”等问题,农村小学急需培养一大批文理兼修,体艺兼备,专业功底扎实,综合素质较高的“全科教师”。这是因为一方面长期以来,乡村教师收入少、地位低、职业吸引力不强、优秀教师留不住等问题,严重影响乡村教育发展。有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有280多万乡村教师,承担着4000多万乡村学生的教学任务;有研究发现,乡村学校平均2所才有1名体育老师,3所才有1名音乐老师;4所才有1名美术老师。甚至在一些地区,乡村学校长期没有音体美等学科专业教师,一些教学点长期以来就只有一个教师。由于一些乡村学校老师严重缺编,不得不采用“复式教学”。据调查,我国有些乡村学校只有1-2所完全小学,有些完全小学,虽然有六个年级六个班,但每个年级大约只有20来个学生,有的年级甚至只有几个学生,学校一般只有2到3名老师,所以必须采用“复式教学”。也就是一个教室同时坐2-3个班的学生,一个老师轮流给三个班的同学上课。一个班的同学在听老师讲授一年级数学,另一个班的同学可能正被老师布置写三年级的作文,还有一个班的同学可能被老师布置做二年级的数学作业,这样轮番教学,老师勉强够用。专业性方面,每个老师都是全能,既教语文又教数学,还教体育、音乐、舞蹈和画画。与全能相对应的是,每门都是业余水平。至于英语教学,那就别想了,根本没有这方面的师资力量,这种情况令人担忧。

另一方面一直以来,中师教育发挥了它独特的作用,它为广大的农村培养最基层的师资,是培养地方人才资源最成功的范例。例如,因为“中师”毕业生大多来自农村,都是农村中最优秀的人才,他们毕业后也通常被分回到自己的家乡。比哪些从外地分配来的教师或支教的教师,他们与乡土有着“血溶于水”的联系,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了解农村社会实际情况。而且“中师”课程切合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并胜任自己的工作。因此他们往往能安心自己的角色,不容易见异思迁。他们工作若干年后,大多在当地成家立业,结婚生子,把“根”扎在了农村。他们坚持“以校为家”,能对乡村社会的文化建设与发展前途产生长远的辐射作用。又因为中等师范教育的教育体制,它没有高中的升学压力,也不像专科院校强调‘专’字,由于是专门培养小学教师的摇篮,中师教育一直以来都重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体育、舞蹈、音乐、绘画、三笔字(毛笔、硬笔、粉笔)、普通话、教育学、儿童心理学,样样都涉及,这是最适合农村小学教育需要的,最后受益的是学生。

再次,从培养目标看,初中生是“中师”培养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主要对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师”就有严格的面试传统,以及招收初中毕业生的特殊政策,从而保证了入门者初具“童心”潜质。儿童化即所谓的“童心”。有人说:小学教师要“养成思维方式的半童性”,即具有儿童化的思维方式。“童心”是小学教师的职业性格,是小学教师融入儿童世界,享受职业幸福的心理基础;也是一个儿童教育家的前提性素质与标志性品格。例如,从1983年到1999年,为了缓解农村小学师资不足的问题,我国实行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学生就读中等师范学校,学生毕业后到城乡小学任教的招生政策。十六年来,全国有近400万学习成绩优异的初中毕业生“中师”毕业后成为中国乡村中小学基础教育的中流砥柱。

可是,本世纪以来,由于受“惟学历论”及“与国际接轨”的影响,片面要求小学教师具有大学毕业学历,国家停办了一大批地方中等师范学校,有些学校则转成教师培训学校。这使得农村学校得不到高质量的新鲜师资力量补充,师资短缺和师资质量下滑问题日趋突出,这种情况在全国各地都普遍存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采取各种渠道加强对乡村教师的招聘工作,在目前我国严峻的就业难形势下,除了招聘大量合格的特岗教师外,各县教育局还加大了宣传力度,努力做好思想发动工作,积极引导哪些喜欢教师工作,有教师资格证的非师范类大学毕业生报考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位。有些地方还选派大学生志愿者到农村支教,时间短则十天半月,长则一年。但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渗透性行为,非师范类大学毕业生本身没有受过教师技能专业训练,也不了解乡村社会的实际情况,且大部分人为生长在城市的独生子女,一些人下去后连自己做饭的问题都解决不了,工作、生活都不能适应,很容易产生失望心理,有一些志愿者在签订合同后又中途退出。

由于“中师”教育是中国农村教育的一大特色,为此,笔者建议:一方面鉴于目前我国某些农村贫困地区乡村学校所处的尴尬局面,我们的师范院校必须根据乡村教育的发展需要,针对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彻底改革创新,加强与农村学校的密切联系,以需求为导向,更新乡村教师培养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小学要努力培养一批与乡村教育相适应的“全科教师”,在初中要努力培养一批,与乡村教育相适应的“一专多能”的初中教师,使进入小学后的“全科教师”不仅能教语文、思想品德、当班主任,连数学和英语也能一起“拿下”,使教初中体育的教师也能教初中数学或者语文等课程,才能顺利完成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因此,考虑到中国国情,很有必要恢复“中师”,大量招收农村初中毕业生读“中师”,并可以考虑在原来的课程上增加“乡土教育”一门课,内容为关于民国时期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黄炎培等教育家的思想和实践,以及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另外,根据形势的需要,还可增添国家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方针策略的课程内容,使学生有一个宏观上的把握,认清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另一方面要改革免费师范生政策,在地方师范院校建立乡村教师培养基地,实施乡村教师免费教育政策,专门培养具有本地户籍的本土化乡村教师。同时要以待遇留人,在大幅提高收入的同时,为乡村教师解决后顾之忧,全面落实医保社保,扩大周转房建设覆盖范围;以感情留人,设立乡村教师特别奖项和专项基金,对在乡村学校长期从教的骨干教师予以褒奖;以事业留人,专门制定乡村教师职称评审办法,提高乡村教师高级职称指标分配比例,让乡村教师真正看到希望,感到有奔头。政府要想方设采用一系列最优惠的政策鼓励大量的优秀初中毕业生和大量的优秀高中毕业生报考师范学校和师范院校,以尽量满足农村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的需要,从而极大地缓解农村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的严重缺编现象,只有把“中师”学校和高师院校办好了,才能源源不断地给中小学输送合格教师,各中小学才有挑选好教师的可能,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才能得到保障。

综上所述, “中师”是培养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摇篮。(本网评论员 谢建中)

责任编辑:金刀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0486号 湘教QSl-200504 湘ICP备12010102号-1

本网站由湖南省教育厅信息中心承办。
Copyright 2000- hnedu.cn,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2207750 举报邮箱:447038018@qq.com

关注我们

新浪微博

腾讯微信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