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市州 高校 综合
 

评论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资讯 > 评论

教育“熊孩子”举措“实打实”好

时间:16-07-20    来源:   作者:曹灿辉    编辑:金刀

“我知道错了,以后我不会乱拿东西,要做一个好学生。”6日,重庆大足某小学三年级学生小华,用稚嫩的笔迹写下了一篇暑期作文。这篇作文是小华被额外增加的暑期作业,因为他撬了大足某景区捐款箱拿钱。撬捐款箱拿钱的除了小华,还有其他十来名小学生,警方、学校等柔性处罚教育,一是以“德”为主题写篇作文;二是暑假以做家务等方式“打工赚钱”,攒下零用钱偿还所拿钱财。(7月8日《北京晨报》) 

“熊孩子”偷窃捐款箱钱财,警察和老师让孩子“就错思过”,以“德”作文,打工还钱,举措“实打实”好。 

涉事的十多名小学生,基本是小学三年级到五年级的孩子,年龄最大不过11岁,他们从捐款箱偷窃的钱财,总共也就百余元。孩子还小,好奇心强,不完全具备对事物好坏的分辨能力。让“熊孩子”“就错思过”式处罚,既能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在“自省”中实现“自我教育”,及时改正错误,又能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不至于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让他们心甘情愿接受这种处罚,达到“自我成长”的目的。 

现在,面对“熊孩子”的犯错,一些老师家长往往对其过于严厉处罚,比如,老师让孩子上课罚站,家长对孩子诉诸棍棒教育,其实这是不对的,不但对孩子体罚有违法规,而且也不能让孩子心悦诚服,难能有好效果。 

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一方面—些老师家长过分“放大”孩子犯错的原因,不少简单地将其“上升”为道德层面的缺失,殊不知有时仅只是孩子的好奇;另一方面过分“放大”孩子犯错的结果,简单推断孩子将来也会品行不佳;另外,也有一些老师家长教育孩子缺少爱心和耐心,处事浮躁,恨铁不成钢。 

有人让“熊孩子”“就错思过”取得了好的教育效果,我们应该从中得到启示。麦克劳德在英国上小学时,一天,突然想看看狗的内脏是什么样子,便和几个酗伴逮住一条狗杀掉了。没有想到杀掉的是校长最宠爱的狗。校长让“熊孩子”“就错思过”,罚他们画一幅狗的骨骼图和一幅血液循环图。他们知道自己惹了大祸,便费力地画好了两张图交给校长。麦克劳德非常感激校长不“放大”处罚,在画图过程中深深体会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从此发奋学习,以后成了著名的解剖学家,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校长对杀狗孩子的“惩罚”,与以上新闻中的警察和老师让孩子“就错思过”,以“德”作文,打工还钱“惩罚”,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类似于让孩子以“德”作文,打工还钱式“就错思过”“惩罚”,“柔性”措施也要释放“刚性”威严,使孩子深知法律不可为。这还需要老师家长执法部门保持一份教育的韧劲,不虎头蛇尾,而要长时间“跟踪”,收到让“熊孩子”“思过”之后“真改过”的良好教育效果。(本网评论员 曹灿辉)

责任编辑:金刀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0486号 湘教QSl-200504 湘ICP备12010102号-1

本网站由湖南省教育厅信息中心承办。
Copyright 2000- hnedu.cn,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2207750 举报邮箱:447038018@qq.com

关注我们

新浪微博

腾讯微信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