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16-07-07 来源: 作者:曹灿辉 编辑:金刀
朱烘丙是全校“硕果仅存”的一名小学生。“除了缺学生啥都不缺!”山西五寨县城旁的前所中心小学校长李宝林一边从里面打开落锁的小学大铁门一边说,“其实我们学校的硬件是很好的,各种配套设施也比较齐全。”(7月1日《新华每日电讯》)
时下,乡村小学“空巢化”大有加速席卷全国之势。从山西、宁夏,到福建、重庆、湖南……一个年级多个班的多轨制变单轨制,一个班里只有一名或几名学生,甚至一个学校只有一个学生,“空心校”正在大量涌现。宁夏某地级市全市学生人数在10人以下的学校有120多所,占全市乡村小学总数的15%以上。福建永泰全县有乡村学校78所,其中只有一名学生的“单人校”就有19所。
学生人数极少的乡村小学“空巢化”另一些特点是:乡村小学投资不少,学校运行开支较大,乡村小学教师“无事”可做,而城区学校学生“人满为患”、教师资源紧缺。比如,新闻中的前所中心小学只有1名小学生,却有27名教师。山西忻州市五寨县梁家坪一贯制学校现在只有32名学生,却有39名教师,一年运行下来,仅供暖费等开支就要花费近10万元。据新华社记者在宁夏调研发现,在一所乡村小学,政府财政投资65万元新建了4栋整齐的校舍,共24间教室,但仅仅一年后这个学校就只剩下4名学生了,后续加盖保温层等基础设施投入仍在进行。乡村小学“空巢化”的这一些特点,反映出的是乡村小学人、财、物的极大浪费,至于这样的学校谈不上会有什么教学质量,则是可想而知的事情了。
学校具有国家价值和社会文明的象征,乡村小学是乡村的精神文化中心,乡村教师对于乡村的文明进步和移风易俗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从大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视角来看,乡村小学“空巢化”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其实还并不只限于教育内部,其还会加剧乡村文化生态的凋敝和“荒漠化”,对乡村家庭、社区和乡村文明建设还会产生巨大而深远的不利影响。而可惜的是,人们对此却往往没有应有的认识。
乡村小学“空巢化”尴尬困境的出现,究其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比如,计划生育带来的人口数量下降,务工、搬迁家庭携子女外出就学,“撤点并校”引发的一系列负面效应等,但是最关键的还是教育资源比如教师素质整体不均衡的大问题所致。
席卷全国的乡村小学“空巢化”不可等闲视之,亟需顶层设计,“定向治理”。
一是要解决好“空巢化”乡村小学的“撤”“留”问题,这是做好乡村教育基础性工作的最根本的思路,笔者认为乡村小学要“应保尽保”。
第一,乡村小学或教学点是乡村最底层的学校,其存在有着特别的意义。一是人际之间的紧密,对小学生心灵、人格、情感、意志的丰富极为重要。二是教育内容从社区扎根,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学校给学生直观感性的教育,不用太早教授抽象知识,利于孩子的发展。三是孩子在家门口上学,在家乡丰富的地理环境中享受老师和父母的关照,这能给他们提供一个非常安全的空间。
第二,乡村小学或教学点要“应保尽保”,也是国家的一贯政策。2012年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中明确要求“保留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因地制宜保留并办好村小学和教学点”,特意增加了“因地制宜”的字眼。强调要从实际出发,能保还要尽量去保,但也不是说大家都是一个模式,不是说学生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才可以保,有的10个人你要保,有的两个人你也得保,还是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应合理规划,充分考虑贫困家庭的切身利益,加大办学政策倾斜力度,让尊重民意因地制宜保留下来的乡村小学或教学点办得下办得好办得老百姓满意。2015年11月28日,中国政府网公布的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也要求慎重稳妥撤并乡村学校,努力消除城镇学校“大班额”,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
二是要合理规划小规模乡村小学。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作的不断推进,乡村人口不断减少,未来乡村学龄儿童总量减少趋势不可逆转,小规模办学是乡村教育发展的方向,政府要顶层设计,协调相关部门对乡村生源情况进行科学预测,在不进行大规模学校撤并的情况下调整乡村学校布局,兼顾学生就近入学、学校适度规模办学。同时要在财政投入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采取措施,比如,加大全科教师和复式教学教师的培训,提高乡村教师的全面教学能力等方面“定向施策”。
三是要大力提高乡村教师福利待遇,吸引更多的优秀教育人才向乡村相对薄弱的教育地区“主动流动”,逐步填平乡村教育与城镇教育之间的“差距”,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2015年6月,国家《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出台,其中明确提出要提升乡村教师待遇,被称为史上最无争议的“涨薪”。今后,“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好”的原则,也应成为提升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的不二原则。给乡村教师“涨薪”,要落实时间表和路线图,让乡村教师看得到希望,抢得到“红包”。
四是要理顺教育观念。眼下,不少地方有“教育政绩”之说,只关注有几所重点中小学,出了多少“清华北大”,因而将最多的资源、最好的教师通过行政之手集中到个别学校,其代价是使得大多数普通学校、尤其是乡村学校面临“空巢化”风险。政府部门只有将这一本末倒置的教育观念扭转过来,加重对部门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工作的考核力度,才能彰显大众教育的公共性、公益性。只有在这种理念之下,乡村学校才能够按照生源数量在经费、编制、职称等方面更公平合理地分得到更大蛋糕,具有吸引好教师的“资本”。(本网评论员 曹灿辉)
责任编辑:金刀
2024年11月26日 10点00分
2024年11月22日 15点00分
2024年11月15日 10点00分
评 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