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16-06-16 来源: 作者:曹灿辉 编辑:金刀
家住江苏徐州铜山的赵女士不慎丢了装有大额现金的挎包,一名6岁女童称捡到包并交给了父亲,然而,女童父亲否认了孩子的说法。无奈,赵女士将女童父亲告到法院。经过两次庭审,徐州铜山法院6日作出一审判决,判决被告周先生于判决生效之日起10日内,返还原告赵女士人民币18000元。(6月8日 《华商报》)
以上“捡包案”宣判后,法官很痛心,因为那个“说真话”的6岁小女童不爱笑了,大家既为小女童担心,又为小女童的父亲感到惭愧,于是争议四起,很多人直指证据不全判决不公。其实,“捡包案”现有证据已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证据链,判决并无不妥之处,争议判决本身价值不大。不过,透过“捡包案”,让人看到了拾金不昧的社会正义要靠孩童的纯真来守护的尴尬,而这更值得人们警惕和反思。
毫无疑问,“捡包案”是一堂家教课。小女童拾金不昧,而父亲却是“拾金不还”, 那父亲就做了不好的榜样了。有道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一言一行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无可替代,以上父亲如此“言传身教”,对小女童的成长负面影响之大不可小看。
然而,“捡包案”更是一堂社会警示课。小女童拾金不昧,源于孩童心底里的那份纯真美好。本来,孩童的那份纯真难能可贵,需要成人细心呵护使其成长壮大,汇聚成我们社会源源不断的正能量,可是,现在被父亲那份冷漠和自私给残酷地碾压碎了,表面上看,对这名小女童的精神世界是莫大的打击,而实质上,这种现象很普遍,成人不诚信,孩童却成了正义的守护者,如此,社会正义焉能形成并持久发挥其正向作用?
小女童拾金不昧父亲“拾金不还”,这种“差异”缘于小女童独有的“天真”。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小时候都曾“天真”过,可长大后不少人反倒不“天真”了,这是因为社会环境和人们之间的各种“交易”改变了这些人。说真的,这种使不少人长大后不再“天真”的社会环境现状很可怕,只有彻底予以改变,才能为社会正义风气的成长提供厚实的土壤。
守护社会正义,人人有责。一方面做父母的要当好孩子守护社会正义的教育者和行动榜样,比如说,在孩子拾金不昧的问题上,父母要“言传”更要“身教”,千万不能口是心非,要让这种美德代代传承;另一方面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要多作正面引导,宣传那些守护社会正义的好典型,批判坚守社会正义不够的不良现象;当然,政法部门对于破环社会正义的典型个案依法打击,新闻舆论跟进宣传,加大弘扬社会正义的力度也是不能忽视的。(本网评论员 曹灿辉)
责任编辑:金刀
2024年11月26日 10点00分
2024年11月22日 15点00分
2024年11月15日 10点00分
评 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