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16-05-24 来源: 作者:曹灿辉 编辑:金刀
据报道,养蚕几乎成了杭州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材的“规定动作”。这个规定动作,最近让2万多名小学生家长彻底抓狂了。为了让几颗比芝麻还小的蚕卵完成整个生命周期,有的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去公园偷摘桑叶,有的辗转找到农业科研单位的朋友要几片,有的驱车几十公里去农村找,有的通过淘宝快递,可谓各种脑洞全开。(5月18日中国教育报)
必须肯定的是,养蚕成杭州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材内容,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妥。一方面从教学角度来说,养蚕可以引导学生课外进行系统持久的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另一方面从人文角度来说,养蚕还可以让学生在亲身体验蚕生长繁殖死亡的生命历程中,认识生命的神奇与伟大,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学校按照教材让学生养蚕的出发点也是好的,特别是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学生而言,养蚕还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使他们知道劳动的辛勤,增进亲子感情,这种课外作业并不多余。
然而,让杭州全城小学三年级学生在统一的时间内都在家里养蚕,这种作法就不妥当了。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没有考虑实际情况。杭州城内并没有大片的桑树种植区,植物园和农科院有桑树但不允许采摘,小区和公园的桑树叶也有限,桑叶难找。另外,小学生养蚕不可能有什么经验,找桑叶养蚕要小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太过理想主义,这个任务最后落到家长身上也很有可能,这样会让家长疲于奔命,学生也难能真正全程参与养蚕的过程,如此生命教育意义不大。
出现“满城找桑叶”的尴尬,表面上来看来是为难了家长和学生,实际上反映的是当今学校教育中一些教学理念不接地气,实践载体教条主义,特别是素质教育形式化的大问题。
素质教育形式化,本质上仍然是应试教育。比如说,好好的一堂养蚕生命教育课,老师不愿意多动脑筋多花精力辅导学生,而是走形式让学生“完成”,就会异化为学生撒谎,实际上学生很少有真正全程参与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教学思维需要尊重学生实际,这是现代教育追求的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内涵。素质教育形式化,当下很普遍,需要着力化解。
素质教育因地制宜,需要坚定理念、持之以恒、具体而为。素质教育需要老师思路多元化,不要教条地局限于某一种形式,要结合当地实际,力排众议长期坚持。素质教育因地制宜,要体现在一个个具体的鲜活案例中。比如,《动物的生命周期》课程,除了让一些学生养蚕外,也可以让学生根椐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家庭实际条件来自由选择喂养其它动物,什么狗、猫、金鱼、甲虫之类,对于家里什么动物都不便于养的学生,老师也可以在学校实验室让学生养一些等等。何乐而不为呢?(本网评论员 曹灿辉)
责任编辑:金刀
2024年11月26日 10点00分
2024年11月22日 15点00分
2024年11月15日 10点00分
评 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