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4-09-11 来源: 作者:王子阳 徐馨雯 编辑:阳光
本网讯 “我只是众多老师中的一员,只想做好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师。”2014年,向延鸿回到母校吉首大学任教,十年来,她一直致力于履行老师的职责。走进向老师的办公室内,满满一柜的专业书籍映入眼帘,桌上则简单地摆着一叠授课计划资料和一台电脑。
向延鸿老师在吉首大学第40个教师节表彰大会上发言
“在心中埋下扎根教育的种子”
1998年,通津铺中学基础设施较为简陋,在这样的求学环境下,108班的向延鸿学会了生活独立和自我管理。尽管条件艰苦,但几十年后她再回首往事时,依旧感觉十分幸福。
他们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刘新华,以其严格的要求和创新的教学方法,激励着学生们追求卓越。向延鸿笑谈:“他上课时会让我们把课本关上,把眼睛闭上,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字呈现的场景,进行‘情景式’教学。”每周五大扫除结束后,她的班主任会进行一次“整风运动”,总结一周内的事件,批评调皮的学生,夸奖表现优异的学生。向延鸿对此回忆道:“每当这时,窗外、门外、走廊上都站着很多等待我们班同学放学后一起走的外班同学,他们都好奇地看着教室内的情况。”每天晚上,108班的学生会自己安排时间自主学习,而这时刘新华老师会喊不同成绩阶段的学生到办公室进行交流,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情况。
从镇上进入县城读高中后,向延鸿面临新的挑战。由于城乡教育资源不平衡,学生素质差距较大,她难以跟上教学进度,成绩一度下滑。然而,一位叫胡福祖的数学老师的出现,再次证明了优秀老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他上课很严格,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讲完一个类型的题目,都会再出几个类似题来举一反三。”只要把课堂上讲的内容听懂,就不需要做任何的课外补习,他就有这么自信。上课时,学生们的眼睛一直跟着他转,没有一秒钟离开过老师,他就是有这样的魅力。向延鸿很感激胡祖福老师,没有这样的老师,她当时的数学成绩无法从30来分突飞猛进到130来分,他们班的数学成绩也无法从年级倒数第二成为正数第二。
2004年进入吉首大学后,廖金香老师成为了向延鸿的大学辅导员,她说一不二,在大学第一天就给学生定规矩并严格地执行。向延鸿读研期间的小导师也是一个极富人格魅力的严厉型老师,她要求大家保持实验室干净整洁并规范操作,她勤勉不辍,要求学生每周一对一汇报,及时对上周进行总结,对下周做好规划。她在读硕士、博士期间的恩师,不仅在学术研究中给予指导,更在生活中给予了她极大的关心与帮助。这几位严厉而有魅力的老师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她、成就了她,她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也逐渐有了他们的影子。
向延鸿和其所带毕业生的合影
“回到梦开始的地方”
“博士毕业后,您为何会选择回到吉首大学教书呢?”
“因为吉首大学是我最熟悉的地方,我喜欢去我熟悉的地方。”向延鸿端坐在办公桌前,一头短发干练而整洁,眼神中透露出睿智的光芒,嘴角挂着温和的微笑。2004年,向延鸿在吉首大学攻读工学学士学位并顺利毕业,十年后,她以老师的身份再次回到熟悉的母校。她入职后主讲的第一门课程是《工科基础化学》,后来这门课也被认定为湖南省一流本科课程。
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她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实践,并主持教学教改课题7项,其中省级课题2项,发表教研教改论文7篇,先后获得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国家三等奖、国家课堂教学竞赛湖南省选拔赛理科组第一名、2019年湖南省芙蓉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等一系列荣誉,但她把这一切看得很淡。
“我如果一天不学习,心中会有满满的负罪感,我觉得时间是真的特别宝贵。”同一门课程,她的教学设计每一年都不同,每一个教学版本都在前面版本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修订与补充。有人会说,这些课都上这么久啦,还需要备课吗?向延鸿说,对自己的挑剔就是对学生的负责,更何况现在的知识与科技日新月异,要时刻保持学习的态势,才能更好地去教学生。说完,她起身从书柜中小心翼翼地拿出了两册早已破旧的《无机化学》递给记者。书页边缘泛起了淡淡的黄色,书角微微卷起,随手翻到一页,密密麻麻的字迹承载着书籍主人的沉思与探索,书中还不时夹着记录得满满的笔记和计算公式的纸张。想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不同的人写的教材,版本不同,它的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老师读的版本越多,对知识的讲解就能越详细,现在又出了新版,我也会买来看。”
“老师的教学一定是要有深度、有思考的教学。”向延鸿以学生为中心,在开课前发放调查问卷评估学生对本课程的了解情况,课程结束后,也会及时发送问卷调研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要求学生提出宝贵的意见。她以问题为导向,用案例为敲门砖,将一个知识点搭配多个问题和案例,再通过解决问题来讲解知识点。在她看来,老师要多问学生为什么,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是什么。在向延鸿的课堂上,学生们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他们聚精会神地聆听,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每当向延鸿以独特视角解析复杂问题时,学生们总是赞不绝口,课堂氛围活跃而充满探索的热情。这份喜爱,不仅源于向延鸿深厚的学术底蕴,更在于她激发了学生内心对化学世界的无限好奇与向往。
向延鸿在给学生上课
“学生的成长与收获一直激励我前行”
向延鸿不仅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还重点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为了让学生尽快找到目标,她在大一新生的第一堂课上就鼓励他们熟悉教研室各个专业老师的科研方向,提前进入课题团队。依托武陵山片区矿产资源,她鼓励学生组建创新团队,每周组织一次课外实践研讨交流,通过项目实践指导学生实验实践、论文写作、学科竞赛等训练。近年来,她指导本科生完成创新创业类项目9项,其中国家级重点项目1项,指导本科生发表专业论文10余篇,获得各类省级竞赛奖项多项,帮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专业实践和学术研究经验。
2022级物理学专业研究生沈彤阳感慨地说:“向老师的教学方式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与渔’,她希望培养我们的个人能力,在遇到问题不加思考就去请教她时,她总是很严厉,但是当你真的努力去解决问题却解决不了的时候,她又会温柔地给你建议。”一次组会,向延鸿针对沈彤阳提出的问题给了很多建议,沈彤阳对自己的观点较为执着,常被陷在固有思维圈中无法走出来,那是向延鸿第一次对他生气,沈彤阳回忆着:“当时向老师对我的低效率努力方式感到着急,后来,我慢慢回想起老师当初提的建议,才发现她是对的,我应该尝试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
2022级物理学专业研究生张惠玉有一次去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因为她之前从未在那么大规模的会议上做过演讲,上台之前非常紧张,向延鸿得知以后,她用坚定的语气跟张惠玉说:“我相信你可以做到,一定没有问题的。”张惠玉对此感激不已,这给了她很大的勇气。
2020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王诚的研究方向比较新,与向延鸿的研究方向有一定区别,但是每当他遇到实验难题时,总会第一时间请教向老师,而向延鸿也总是耐心细致地尽其所能为他答疑解惑,并给予鼓励。王诚说:“令我尤为难忘的是,在组会上,我与向老师共同激烈讨论实验方案的可行性,那种思维火花的碰撞,至今仍激励着我。”王诚现已保研至湖南大学。
2020级物理学专业研究生邹秋玲从吉首大学毕业后,选择留校任教,她说:“我和向老师的关系用‘亦师亦友’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完成身份转变后的邹秋玲在遇到问题时依旧会向向延鸿请教,更是将其当作自己学习的榜样。
“作为一名博士,教学和科研就是我的饭碗。”向延鸿始终将服务地方的意识贯穿于科学研究工作。她大四去花垣县实习时了解到当时的矿产资源利用率不高,技术落后,这是当时矿产行业的一个痛点。回母校任职后,她结合当地特色以及自己技术方面的优势,希望能达到锰矿废渣二次利用的效果,既能减少环境污染,又能将这些废渣的价值发挥到最大,使其能够实现市场产业化。向延鸿一直认为做应用基础研究,最终还是要实现科研成果转化,这样的技术才有价值和意义。这些年的科研路上,她遇到了太多的困难。刚参加工作时,她想做实验,但学校经费不够,实验室设备不齐全且基础设施也较为落后,她就自己垫了5000多元买了一个高温管式炉,没有实验台,她就从学校待处理的废品里淘一些办公桌,买上防腐蚀的塑料垫,改装成实验台。她补充说:“我入职后的前面三年重点在教学,后面才慢慢回归到科研,那个时候回归到科研真的很艰难,不过后来学校条件也逐渐有了好转。”近年来,向延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及地方科研项目8项,以一作/通讯作者的身份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向延鸿直言:“你付出多少,才能收获多少,这是成正比的。”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向延鸿播撒下教育的种子,种子生根发芽反哺湘西大地。她回到梦想的起点,培育了吉首大学一批批学子,走在教育科研并举的星光之路上,坚守自己的初心和信念,帮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通讯员 王子阳 徐馨雯)
2024年11月15日 10点00分
2024年11月07日 10点00分
2024年11月06日 15点00分
评 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