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16-04-01 来源:湖南教育网 作者:本网编辑 编辑:本网编辑
5年前的1月8日,长沙蓉园宾馆,赴疆前的培训会,他当场豪迈作诗:“男儿壮志出西关,敢将诗情赋楼兰。拼却三年轩辕血,栽得绿杨满天山。”
5年后的2月19日,长沙阳明山殡仪馆,他的追悼会,亲友们悲泣着为他送别:“援疆五载,情系葡萄沟,两袖清风昭日月,交河悲恸;求索一生,魂归芙蓉国,一身正气贯星辰,衡岳长青。”
“拼却三年轩辕血”,他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诺言;“我的爱,在高昌”,他将最美的诗,写在了吐鲁番。
他就是湖南省教育援疆干部陈书国,去世时年仅42岁。
立志
在湖南省教育厅,陈书国很不打眼:从衡阳市教育局考过来,财建处的普通科员,个子瘦小,不大说话。
但在熟悉他的同事看来,他是“小人物有大格局”,政策水平高,理想高远,工作勤奋,做事有条理,且文字功底扎实,诗词歌赋信手拈来,还写得一手好书法,太极拳也打得不错。如果按部就班,在财建处这样的重要部门待下去,他应该大有发展前途。
可是他偏偏另有选择。
2011年2月,不顾众亲友反对,身体弱、一直在吃中药调理的陈书国,执意报名援疆。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此前他就曾两次报名援疆援藏。
“新疆那么美丽的地方,如果不将先进的理念引入,那就永远只是美丽而不是先进。”他跟好友袒露心迹。
出征
作为湖南第六批援疆队的教育组组长,陈书国担任吐鲁番地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分管教研和教育信息化。
美丽的牧羊姑娘,香喷喷的烤馕,大漠火洲,红柳白杨……这是出征前陈书国心中的新疆。
可现实不是想象。
63万人口,107所中小学,硬件不错,区位优势也较好,但教育质量在全疆中等偏下,每年考入一本的学生不到200人。吐鲁番教育的现实情况让一向好强的陈书国压力极大。
2011年2月23日,陈书国进疆。此时正是北方的残冬,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诗人气质的陈书国却无心欣赏这大西北的新鲜风光,一头扎进当地学校,深入到课堂。他渴望找到解困良策。
他来到葡萄沟中心小学,发现这所在当地算是最好的学校,孩子们居然没有任何课外读物。
抓教学质量,就从培养孩子们爱读书开始。
一个月后出差回湘,他将儿子读过的课外书塞进行李箱,沉甸甸地背回吐鲁番;上乌鲁木齐,他专门到书店为孩子们挑了一堆的双语读物。
他把这些书送到葡萄沟中心小学三(1)班的教室里,看看不够,又自己掏钱为全班20个孩子每人订了一份报刊。孩子们高兴极了,一下课就捧着书不放手。
2012年春季开学,在长沙休假的他带孩子到就读的湖南一师二附小报到,又找到这所学校的校长、大队辅导员,商议着搞起了“春暖葡萄沟”图书漂流活动,发动孩子们捐书。一个多月后,3000多册图书就“漂流”到葡萄沟中心小学。陈书国又趁热打铁,在全地区组织开展书香校园建设活动。书不够,他就发动援疆队的老师捐书捐款。
“我要赠你玫瑰,我要赠你魔杖,我要赠你飞毯,我要赠你翅膀。”陈书国在诗歌里表达图书漂流成功之后的喜悦心情。
2012年7月,陈书国考上了地区旅游局局长的岗位,地区教育局打电话说有一点加班费,“大概1800元吧,他硬不要,打电话给我说让帮助给孩子们订点杂志”,工作人员回忆说。之后又有1100多元的稿费,他又让湖南来的援疆教师欧德铭拿到自己班上,给孩子们订报刊。
在旅游局局长岗位上,惦记孩子们读书的他,又策划开展了“带一本书到吐鲁番”的活动,号召到吐鲁番的游客们,每人带本书送给吐鲁番的孩子们。
“3年多来,游客们为我们学校带来了两万多册图书。”葡萄沟中心校校长龚亚中抹着眼泪告诉记者,现在全校12个班,每个班都有自己的“书吧”,图书都在400多本以上,而陈书国也每年掏2000多元为孩子们连续订了3年的杂志。今年2月,听到他不幸去世的消息,班上的20个孩子失声痛哭。
陈书国来疆之际,正是湖南在中部地区率先建设教育强省如火如荼之时。“湖南摸索出了好多做法和经验,有的可以在新疆复制;湖湘优质教育资源,我们也可以通过网络通过讲座学习借鉴”。在参观了著名的坎儿井后,陈书国给自己这一套让湖湘优质教育资源流向吐鲁番地区的想法,取了个诗性的名字——打造教育的“坎儿井”。
“当年唐代高僧高昌讲经,众人如沐春风;如今我们也可追慕前贤,延请名师讲学。”他向地区教育局领导提议。
2011年12月6日,“丝路名师讲坛”应运而生:国家副总督学王文湛被他请来;外出学习,听到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徐江涌局长课讲得好,也被他请来;湖南省特级教师翁光龙率周南中学优秀教师送课上门;117名老师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70名吐鲁番的教师被选派到湖南吉首大学,进行4个月的双语教育培训;27名教育行政干部到湖南进行为期10天的培训……培训内容、课程设置、实地考察点,陈书国都是亲自选定,全程参与。
他还请来在湖南很有名气的原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张楚廷教授来吐讲课,3个地区,6场报告,1000多名听众,陈书国甚至还说服75岁的张楚廷教授,在吐鲁番地区设立楚廷教师成长学校。他的设想是,广延全国名师到这所“成长学校”讲课,让当地9000多名老师通过这所学校迅速成长。
“‘十二五’期间,已培训了6352名老师。”援疆一年后,他在给记者的电子邮件中写道。
热爱
这是陈书国在吐鲁番最平常的一天。
早上6点起床,烧水沏茶,临摹书法,翻找之前买的馕,边写字边啃几口。
之后匆匆出门,或学校或课堂或老师家,“就很少有待在办公室的”。在教育局副局长任上一年半,到学校听课100节以上,“去村小听课,起得很早”;听初中示范课,推荐老师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甚至公考到地区旅游局局长岗位后,还推门去听援疆老师胡观清的课,并非常内行地指出那节课中——“从汉到元的政治制度”的成败所在。
下午接待客人——来自“娘家”湖南省教育厅的青年干部们。他将青年朋友们带到“我们葡萄沟”,十几名青年干部为学校的孩子们捐款16600元;
晚上听说吉首大学来客人,跑去一看,这不是之前的老朋友吗——吉首大学专做教师培训的卜院长,于是老友相聚变成了关于吐鲁番教师培训的研讨;
半夜12点多回家,此时还睡意全无,于是打开电脑写听课笔记,写诗:“我的爱,在高昌……神奇吐鲁番,总是这样拨动心弦,唱着歌,我就这样走来……”
从2011年2月22日进疆,几乎每一天,陈书国都是这样度过的。
寒冬零下十几摄氏度,酷暑能把鸡蛋烤熟,冬天满目荒凉,狂风可掀翻火车……自然条件的恶劣,生活的清苦,与湖南完全不同的风俗和饮食习惯,如同一只只“拦路虎”,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每一个援疆人的耐心和毅力。尤其是远离亲人、朋友的孤独,更不是常人所能忍受。但是陈书国将这些艰难困苦看作一种别样的诗情,浴风斗雪,别有一番乐趣。
“在他眼里,一切都是美的。”无论维吾尔族还是汉族,记者采访了陈书国的几十个同事,几乎每一个人都告诉记者,他对吐鲁番的热爱到了痴迷的程度,他爱那里的葡萄,爱那里的白杨,爱那里的荒漠,爱那里的百姓,甚至当沙尘暴起来的时候,他都说“吐鲁番好啊,连下的土也是甜的”。
是的,在陈书国眼中,吐鲁番的一草一木都能入诗入画,都是无价之宝;是的,在陈书国眼中,自己不是这里的一个过客,这里已经是他的家,是他的理想他的乐园、他的全部精神寄托所在。
所以,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最精神的时候,他最后的一句话是:“我要回吐鲁番。”
为了融入,他不会唱歌,却提前学会了两支湘西民歌,一有活动就“献给我的吐鲁番朋友们”;后来又写出了《援疆新歌》《亲人来到援疆队》,找到教育局的同事吴龙海谱曲,至今在援疆队员中传唱;
为了融入,他不会跳舞,却经常拉着大伙走到麦西来甫广场,学跳麦西来甫;
为了融入,他结识了好多当地的朋友,与维吾尔族家庭结对子;听说同事们没有优盘,过年回家他带回十几个送给大家。
援友英语老师周琦勋说,陈书国是用生命融入了新疆这块土地。走到大街上,打馕的跳舞的卖羊肉串的,好多人都能叫出他的名字;读他的诗歌,每一位援友都能真切感受到新疆的点点滴滴像电影画面一样闪过。
如果不是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怎么能写出这样饱含深情的诗歌?
如果不是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又怎么会在援疆一年半后,选择留疆?
那是2012年6月,陈书国报名参加吐鲁番市的公考,岗位是旅游局局长。笔试第一的他,成功当选。几乎所有人都反对,但他依然选择留疆。他说,吐鲁番太美了,是块宝地,有历史有文化,但是开发得很不够;他说自己有3个梦想,一是重挖、修复和探秘坎儿井,复原坎儿井典故、技术和挖井人的艰苦精神;二是把葡萄沟、吐峪沟和艾丁湖等A级景区里的学校,打造成教育考察目的地,发挥教育的优势,吸引全国教育者到吐鲁番来;三是把旅游和教育结合起来。留疆,就能更好地实现他的梦想。
忘我
为了梦想,陈书国比以前更忙碌。
当旅游局局长后,不说他开辟市场整治环境,光是精心打造的杏花节、桑葚节、葡萄开墩节、葡萄采摘节、吐鲁番乡村音乐节和美食节,就让他操碎了心。逢人便说旅游,推介“我们的吐鲁番”,一天几条十几条微信推介,推出实景剧《吐鲁番盛典》,变“一日游”为“两日游”留住来吐的客人……3年忙碌,全地区的旅游收入增长近一倍。
为了梦想,陈书国比以前更拼命。
“一腔热血,对事业执着甚至到了偏执的地步。”湖南援疆队副指挥长、吐鲁番市委副秘书长郑小胡这样评价。
到疆当晚,他就召集教育组的几个小组长商量工作到深夜;培训一结束,住宿都没安排好,他就连续半个多月深入学校考察。
援疆8个多月的时候,他腹痛难忍,最后医院检查是胆结石,回湖南手术还是利用了国庆长假,还没休整好就硬是回疆了。
援友欧德铭说,陈书国是拿生命在工作,清早起夜晚两三点才睡,不是加班就是出差。他已经记不起有多少个夜晚,陈书国在他家的沙发上一边说话一边就睡着了;他也记不起多少个早晨,自己去敲陈书国的门,里面空无一人,他又是在办公室睡的……
援友胡观湘说,他是货真价实的永动机,无时无刻不在运转,一有好的想法恨不得立即实施。
但他心中唯独没有自己。
其实,陈书国的病2014年10月就初现端倪。
整夜整夜睡不着觉,腹部疼痛难忍,体重骤然减轻——远在湖南的妻子曾雪晴一直叮嘱他上医院,他一次次往后推。
2015年春节,除夕前一天才回家的陈书国,又一次疼得直不起腰来,但他要回家陪90多岁的奶奶和70多岁的父亲过年,下飞机就匆匆往老家衡阳赶。挨到大年初二,实在是难受了,妻子带他到南华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匆匆检查后,只开了点胃药,大年初五他就飞回吐鲁番了。
几天后,他拖着病体到葡萄沟艾西丁老人家,参加老人家里隆重的葡萄开墩节仪式。
葡萄开墩节刚完,他精心打造的“新疆第一鲜·吐鲁番桑葚季”主题活动,又马上要进行了。而这时,在他家帮助照顾儿子的老岳母3月31日突然去世了。“4月2日凌晨两点多才赶到衡阳,参加完岳母的追悼会,4月3日一大早,他又赶回新疆。”曾雪晴很是后悔,“当时太悲痛了,都忘记让他治病检查了。”
回去没几天,电话中陈书国又说不舒服,妻子让他做大检查,可旅游策划一个接一个,4月12日还参加了自己精心打造的“青蛙巷”的桑葚节,4月18日到清华大学参加一个培训。“实在是没时间,等五一吧!”他对妻子说。
5月1日一大早,妻子陪他来到中南大学湘雅第一附属医院,疼得实在不行了,他们挂了急诊号,但检查结果得3天后才出来。那3个晚上,“他疼得从床头爬到床尾,整晚没合眼”。曾雪晴说,她这才知道,丈夫平日里忍受着多么巨大的痛苦。
“胰腺癌晚期,很抱歉。”3天后结果出来,湖南最著名的“湘雅”居然都不接治了。这个时候,援友杨平洲刚好援疆结束回到自己所在的湖南省人民医院。“怎么就这个样子了?”杨平洲难过极了,当时的陈书国,消化道大出血,极瘦,吃不了任何东西,奄奄一息。杨平洲含着眼泪,冒险采取介入治疗,他的病情才稍有好转。
“我要回去,住院之前,我还有一大摊子事情没有扫尾呢!”能吃下第一餐饭,他就跟妻子商量,并且通过微信布置工作。
“好,等你身体再恢复好一点,我陪你一起去!”看到丈夫每天用微信、QQ、电话和单位的人联系,准备回疆的行程,曾雪晴心如刀绞。
9月17日,面对来看望他的吐鲁番市政协副主席何长青,他再次提出还想回去,“很想念那边的同事们”。
9月底,市旅游局的办公室主任曲刚去看他,他什么也不让带,但一定要人家带上局里的相关材料,其中“十三五”规划还提了好多修改意见,“可以加建沙疗特色镇”。
11月17日,吐鲁番来长沙演出,那个时候他连讲话都没什么力气了,还拖着病体去看节目。因为那是他的新疆,他的吐鲁番,是他精心打造的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品牌节目啊。
11月27日,新疆冬博会,此时已经瘦得只有80多斤的他,连坐起来都困难,但他硬是让妻子打开电视,看“旅游局这块的工作准备得怎么样”。
“他最挂念的除了工作,还有新疆的维族老乡和一起援疆的朋友们。”好友黄新生还清晰地记得,2015年2月14日,吐鲁番冬季旅游节开幕。当天,陈书国腹痛难忍,但还是面带微笑地向来宾致欢迎词,然后便匆匆登上返回长沙的飞机。临行前,他百般叮嘱好友黄新生,一定要将他从湖南带来的砖茶送给农民朋友吐尔逊。
援友毛绍金老师记得,得知自己颈椎和腰椎不好,陈书国特意托人从北京给她带来了一个柔力球,还教毛老师跳起了柔力球操。
葡萄沟中心校六年级学生艾买吾兰江·艾合买提记得,2013年第四届全国校园艺术新秀推选活动全国总决赛开赛在即,喜欢唱歌的他和另一个同学被选上赴京参赛,家贫的他没有路费。焦急之时是陈书国叔叔赶来,自己掏出3000元给他当路费,并组织正在进行的导游培训班的导游们给他捐款,同时还承诺,将资助他读完大学。
可如今,艾买吾兰江·艾合买提还在上中学,承诺资助他上大学的陈书国叔叔,却于2016年2月17日凌晨,永远地去了。
杏花开了,他却走了。所有认识陈书国的人,无不痛哭失声。
“饮食、气候、生活规律”,入疆前,医生就一再告诫陈书国,他身体调理得好坏取决于这三大要素,可他哪一样都没放在心上。他是一个工作极拼命、生活极马虎的人,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援疆留疆才一次次遭到亲人们的反对。
“是在玩命啊”,医生批评他。第一次手术没多久,郑小胡也曾委婉地试探:“要是身体真的吃不消,你一定要跟组织说。”
“现在撤下来可不行,我手头还有好多未完的事,至少要干满这5年啊!”陈书国几次都是这样的回答。
谁也不曾料到,5年时间刚刚过去,那个令陈书国魂牵梦绕的吐鲁番,成了他回不去的“故乡”。
“就这么远去,暗许一个承诺!”这是陈书国诗歌《吐鲁番》里的两句。
他用生命,将最美的诗,写在了吐鲁番。
短评
格局放大人生价值
张金岭
“小人物有大格局”,同事对陈书国的这个评价,可谓精准。支撑陈书国大格局的,是融于他诗句中的理想情怀。
特别让人感叹的是,陈书国的理想情怀,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在做好每一件具体工作中自然流露出来的,甚至是那些常人看来非常琐屑的事,他都力求做到极致。为了给新疆的孩子们筹集图书,就是回家休假,他也抓住机会策划了“春暖葡萄沟”图书漂流活动;为打造教育“坎儿井”,他想尽办法,包括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开展工作,那些在常人看来可能没必要付出那么多的事儿,他也做得那么周到,那么圆满,比如自己出钱给孩子们订阅报刊,托人从北京给有颈椎腰椎病的老师买来“柔力球”,等等。就是自己重病时躺在床上,还每天用微信、电话过问和安排工作……陈书国的大格局,就书写在这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事情上。对他来说,这些事情,没有分内分外之别,只要他认为自己该做的,都做得那么用心,那么执着。
陈书国是个普通人,但他超越了自己,超越了我们大多数人,在有限的生命长度上,延展出人生的最大宽度。他身上的那种理想情怀,在理想主义已经很少被提起的今天,真的是弥足珍贵,也是对我们每个人的激励。
决定格局大小的,是一个人的价值观。陈书国虽然是个普通公务员,但他有使命感,因此别人眼里的艰难困苦,“在他眼里一切都是美的”,这就是格局。面对陈书国,我们每个人是不是该“反求诸己”,认真严肃地审视自我呢?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李伦娥 陈文静 章仙踪 吴秀娟 张翼
责编:佳子
2024年11月26日 10点00分
2024年11月22日 15点00分
2024年11月15日 10点00分
评 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