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市州 高校 综合
 

评论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资讯 > 评论

构建充满亲和力、感染力和鲜活力的思政课堂

时间:23-12-06    来源:   作者:曾国和    编辑:金刀

近期,我听了三堂小学思政课,既有随堂听课,也有预约听课,还有邀请听课,这三堂课的授课老师风格迥异,效果也各有千秋。2019年,中央对思政课教师提出“六个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思政课教师具备了这六个要素,则其思政课一定会充满亲和力、感染力和鲜活力。

一、 上好中小学思政课,要体现亲和力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必须具备亲和力,教师富有亲和力,可以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展示教育的魅力,融洽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要有亲和力,首先要热爱思政课,要以满腔热情投入到思政课的教学中,只有教师热爱思政课,才会在学生面前表现出热情和活力,才会给课堂带来感染力和吸引力。

教师的亲和力,表现在动作举止上。真诚的微笑、亲切的目光、赏识的举动、自然而不夸张的肢体语言,这些都令人油然而生亲近感。

教师的亲和力,表现在温和谦逊的语言、恰到好处的点评、亲切的问候、用心的倾听、平等的交流上,在课堂上看不到“暴风骤雨”,学生享受到的是“和煦春风”。

教师的亲和力,表现在处事低调、尊重他人、心存感激、达观包容、热心相助、真诚赞美上,从不颐指气使、居高临下,也不讽刺挖苦、嘲笑他人,常常以一种阳光的心态待人处事。

简而言之,笔者认为,教师的“亲和力”就是教师通过亲切和蔼的言谈举止,构建和谐、和美课堂所展示出来的良好的人格魅力。

二、 上好中小学思政课,要增强感染力

思政课在一般人眼里,是一门政治色彩很浓、理论性很强、很严肃的学科,因而觉得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调,这种“刻板”的认知令一些教师,特别是非专业的教师对思政课望而却步。

上好中小学思政课,首先要增强思政课教师人格感染力。思政课教师“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同时,思政课教师还要有宽广的视野、渊博的知识,充分利用自身的知识素养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其次,思政课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增强传授方法的感染力。中小学生社会阅历浅,生活经验不足,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只有通过改进传授方法,才能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不同传授方法具有不同的形式感染力,深刻影响着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新时代青少年学生追求新异的群体特征“倒逼”思政课传授方法必须与时俱进,思政课教师要充分用好网络时代的“红利”,融合“网络资源”“红色资源”“理论资源”,不断满足学生的主旋律精神需要。

再次,思政课教师要注重情感渲染,增强情感感染力,既要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动人,通过宣传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百年奋斗历程,和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的发展进程,以及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忘我牺牲精神,弘扬主旋律,引导学生讲身边的故事,讲他们知晓的故事,讲中国的故事,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灵魂的洗礼,激发其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三、 上好中小学思政课,要激发鲜活力

上好思政课,激发思政课堂鲜活力,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要深度挖掘“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思政课教师要充分挖掘其他课程的“思政”元素“为我所用”,在“大”思政前提下,融入其他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促进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利用游戏、竞猜、接龙、演讲、背诵、小组PK、典型案例等多种学习形式,激发课堂鲜活力。

上好思政课,激发思政课堂鲜活力,要充分挖掘学生潜能。思政课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为他们在课堂上搭建展示成果的平台,尽可能多地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幸福和喜悦。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课内走向课外,磨炼“实践出真知”的意志品质,再回到课堂,在展示中提升。

上好思政课,激发思政课堂鲜活力,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行实体教学、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并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运用教学视频、有声影像、动漫资源等将历史画面真实地展现在课堂,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新颖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鲜活力。(本网评论员 曾国和)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0486号 湘教QSl-200504 湘ICP备12010102号-1

本网站由湖南省教育厅信息中心承办。
Copyright 2000- hnedu.cn,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2207750 举报邮箱:447038018@qq.com

关注我们

新浪微博

腾讯微信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