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3-10-10 来源: 作者:曾国和 编辑:早尔
2022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这是贯彻落实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重要举措。《意见》发布以来,全国各地都在逐步推进这一工作。
如何积极稳妥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本人提出如下思考:
一、建立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用人机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育工作者为本。教育,相较于其他行业,有其特殊性。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所好学校,必然拥有一位好校长。一位好校长所影响的一定会是千千万万个学生,甚至千千万万个家庭。所以,教育系统在选用各中小学书记、校长,及其班子成员的时候,一定要慎之又慎,一定要建立长效的选拔用人机制。
首先,在遴选中小学负责人的时候,必须把政治标准和师德标准挺在前面。只有在长期的教育工作实践中,具备“爱党爱国,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爱岗敬业,有浓重的教育情怀”的思想素质的人,才有作为学校“当家人”的潜质。如果不把这些条件真正纳入选人用人机制,而是把那些热衷于“跑官要官”、整天围着领导转,善于投机钻营、察言观色、阿谀奉承、欺上瞒下之人纳入自己的用人视线,则基础教育根本成不了气候,这种短视的用人体制势必会影响当地教育,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损毁当地的政治生态。
其次,学校负责人必须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俗话说,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一所学校的领导者在教育管理和教学业务方面应当是出类拔萃的,即使在某些专业学科方面不能起到示范作用,但其虚心学习的精神、引领创新的热情,必须在学校有表率作用。
第三,建立自下而上的选拔用人机制。教育管理者一定是来自于基层一线,有在基层“摸爬打滚”的磨砺经历,才有管理教育的经验体会,才能有创新管理的底气和地气。要建立基础教育选拔用人的人才储备库,在需要用人的时候,进行公开竞选,避免选人用人的主观性和盲目性。
二、建立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管理机制
在公开选拔的用人体制下,学校管理者必须端正态度、厘清思路、开拓出路,团结务实抓管理,满腔热情促发展。
首先,学校管理者必须摆平心态,明确职责,端正态度。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党组织书记和校长,是学校的议事决策和实施的牵头人,不能有“特权”思想,在学校工作进程中,要起好组织者、执行者、监督者和服务者的作用,还要当好班子成员的协调人、教师的贴心人、学生的暖心人。相互尊重,“有事好商量”应成为书记、校长的座右铭,书记是“一把手”,“把”的是学校贯彻上级党委和学校党组织议事决策的“关”;校长手握“一支笔”,“握”的是学校实施教书育人职责、落实党组织决策的“权”和“责”。因此,学校党政“一把手”应更多地明确自己肩上的职责,而不是分清自己手中有多少“权”和“利”,否则,对自己有“利”的就争,于自己不“利”的就推,甚至相互掣肘,久而久之,搭档就会成为“冤家”,学校就会拉帮结派,一盘散沙。学校教育必须去行政化,党组织和学校行政班子成员,都必须以服务者、工作同伴的身份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勇于探索,乐于倾听,善于整改,以和善、平等、民主、积极的姿态出现在师生面前,居高临下、颐指气使,只会拉开党群、干群距离,造成不必要的隔阂,影响学校团结,阻滞学校发展。
其次,推行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党组织班子和行政班子成员大部分是重叠的,这样便于调研、决策和实施,所以,作为学校的党政一把手,书记和校长必须发挥两个班子的积极作用,积极听取各分管线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充分调查研究,反复讨论,厘清思路,找准方向,民主决策,聚焦发力。
第三,推行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要积极开拓学校发展出路,充分发挥党员和党组织的作用,积极推行“党建+”模式(如,党建+教学,党建+教研,党建+德育,党建+后勤服务,党建+团建,等等),不断加强党组织在学校各环节各方面的领导作用,持续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三、建立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监督机制
《意见》指出,实行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必须发挥教职工大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和群团组织作用,健全师生员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工作机制。按照规定实行党务公开和校务公开,及时向师生员工、群团组织等通报学校工作情况。
上级党委和主管部门要定期对“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推进过程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群众反响大、不合适的人事要及时调整。要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及其行政班子成员的定期考核与评价机制,做到所有班子成员心中有责任,行动有担当,工作有干劲,办事有效益。(曾国和)
2024年12月16日 15点00分
2024年11月27日 10点00分
2024年11月26日 10点00分
评 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