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19-11-21 来源: 作者:刘斌 编辑:金刀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高等学校要严格执行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连续3年不承担本科课程的教授、副教授,转出教师系列。(来源:中国青年报)
近年来,提高高校本科生教育质量已经成为国家、社会、个人和高校十分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国家也出台了指导性意见和规定,2005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2012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2018年《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在这些“意见”和“通知”中,一个共同点就是要求教授(包含副教授)回归到本科生的课堂。由此看出,让教授给本科生上课是形式所迫,大势所趋。
究其原因,教授通常是高校的资深教师或研究员。相对而言,他们对提高教学质量更有亲身体验,教学经验丰富,他们的阅历、专业能力更加突出。可以说,教授回归到本科生的课堂,不仅能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还有利于提高青年教师业务水平。
然而,一直以来,部分教授给本科生上课总是持逃避态度。按理说,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具有不可推卸的职责。首先教授也是教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历史来看,自从欧洲中世纪大学诞生以来,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所大学规定教授只须给研究生上课,而无须给本科生上课。民国时期,北大、清华、南开等著名大学的知名教授都在给本科生上课。
笔者认为,让教授回归到本科生的课堂,“严管”之下还需要诸多制度层面的系统革新。
首先,在“教”与“研”上创新机制。长期以来,高校很多教授承担着大量的科研项目,很多时候还是项目的负责人,还可能作为参与者参与其他项目,他们不仅要为项目的研究谋得更多的科研经费,还要对硕士、博士进行指导。面对如此大的科研压力,教授们总感分身乏术,不得不放弃本科教学。为此,高校需要减轻教授的科研压力,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制度性偏差,让教授有一定的经历和时间回到本科生的讲台。
其次,在本科教学的“引力”上创新机制。要想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能在本科生的教学岗位上履行自己“教”与“授”的职责,更好地发挥教书育人的功能。高校需要改变以往对教授的评价机制,增强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引力”。
虽然现在很多高校加强了教学在职称评聘当中的比重,但这个比重并却无法吸引教授在本科生教学有所作为。据了解,就目前情况来说科研业绩突出的老师在职称评聘占据的优势更大,主要是因为对于科研工作的量化相对容易,项目级别、经费金额、论文档次都有明确的划分,而对于教学来说无非就是完成了多少学时的工作量,学生评教成绩的高低,使得教授、副教授为了完成聘期任务、讲师们为了尽快晋升高级职称,都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科研上,本科教学反而变成了鸡肋。
最后,在打造“金专、金课、金师”上创新机制。教授和副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并且进入角色,仅仅迫于“清理令”走上课堂讲课是不够的,必须激发他们上好课的热情。只有带着立德树人的责任上课,带着打造金课的使命上课,才能确保上课质量,才能让本科教学产生质变。为此,高校必须形成一系列的激励机制,增强他们为本科生上课的荣誉感和成就感。
总之,让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高校在制度建设上不仅需要“严管” ,更需要“激励”,如此才能由“逼迫”化为“自觉”,由“混课”化为“金课”。高校本科教育质量也才会有新的突破。(本网评论员 刘斌)
责任编辑:金刀
2024年11月15日 10点00分
2024年11月07日 10点00分
2024年11月06日 15点00分
评 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