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19-06-17 来源: 作者:黄彦文 编辑:金刀
课间十分钟原本是为缓解紧张的学习节奏而设立的一个“缓冲区”,目的在于让孩子们放松情绪,舒缓节奏。不言而喻,它的作用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是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当下很多学校的课间十分钟越来越安静,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解决的方法也应从长计议。或许有人会说,这就是学校懒,教师懒,不想带着学生活动,下道公文,把这项活动纳入年终加强考核,或者设立一个检查组进行专项巡查,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认为切不可如此,原因如下:
“安静的课间十分钟”,是扭曲的教育观念所致。据我观察,至少在中学阶段“安静的课间十分钟”大部分是由教育观念所致。中学阶段的学习任务较重,学生的升学压力较大,教师拖堂现象明显。虽然高考新方案已出台,但离我们摆脱“应试教育”还有不少的距离。在升学压力下,各门课程排得满满当当,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即使教师不拖堂,也一定会留下很多作业“抢占时间”,让学生在“课外”完成。这个“课外”就理所当然的包括课间十分钟了。另外,在苦读观念的影响下,老师们往往会通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来激励学生,让他们形成一种“珍惜时间”的自觉。从根本上来说,这是违反素质教育理念的,其本质就是重智育轻其他,重知识传授轻综合素养,重应试轻可持续发展,是一种错误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有违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我党教育方针。
“安静的课间十分钟”在城区学校出现的重要原因还有活动场地不足。去年我省把化解城区“大班额”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来攻坚,实际上我认为这项政策是典型的问题倒逼而生。乡村学生蜂拥进城,城区学校不断“扩容”,基础设施面临很大的挑战。仅就我们县级城区学校而言,不仅学生没有足够的体育活动场地,而且连食堂、厕所、实验室以及各种教学功能室都全面“吃紧”。学生多,人均活动面积小,公共设施不足,很多学校出于安全问题的考虑,不得不限制学生户外活动。据调查了解,有的城区“超级大校”原本只能容纳千人左右,现在已经扩充到三千多人,导致“课间操”都要“错峰”进行。更有的学校连就餐也必须“错峰”,教学常规管理非常有难度。在这样的情况下,课间焉能不安静?
乡镇学校出现“安静课间十分钟”的原因,则表现为与城区学校截然不同的尴尬。城区学校“满员”,因乡镇学校“空城”,越靠近城区的学生越喜欢流向城区。学校空得越快,老师的心也涣散得快。近年来,乡镇学校呈现出办学规模越来越小,办学活跃度越来越低,教育质量越来越差的趋势。因为学生数量越来越少,加上优质师资的流失,教学氛围呈“走淡”趋势,所以课间活动不活跃就理所当然了。
要想在“安静的课间十分钟”问题上标本兼治,最根本的方法还是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因为无论是应试教育也好,还是城乡教育问题也好,归根到底都是教育价值导向的问题。只有真正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和审美等方面的素质,扭转那种重智育、文化,轻德育、艺体实践的办学倾向,破除“一考定终生”的应试教育体制,才能让师生从升学的重压中抬头,才可能把让他们把眼睛从书本里移出来去看窗外,才可能让他们从方寸书桌间走向活力四射的操场,让课间真正的“活”起来。
当然改变应试教育体制和其影响下的教育教学方式,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要想课间“活”起来,当前就着力于加强教育公平建设。因为只要有教育资源不公平的现实存在,家长们就不可能不焦虑。如果不改变最好的学校在城市,最好的老师在城市这种现状,就永远无法破解教育提质的难题。在“大而全”的城市超级学校和“小而美”的乡村学校之间,我更倾向于“小而美”。因为这能更快缓解当前家长对教育资源的焦虑和渴求。当然,“小而美”不能仅美在硬件建设,也应该包括师资和教育信息等各方面的资源。
如果我们着力去优化考试评价机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理念,积极破除教育均衡难题,有效推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那么破解“安静的课间十分钟”这道难题就指日可待了。
要治“静”,就必须动起来。(本网评论员 黄彦文)
责任编辑:金刀
2024年11月15日 10点00分
2024年11月07日 10点00分
2024年11月06日 15点00分
评 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