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19-06-10 来源: 作者:黄彦文 编辑:金刀
教育公益就像具有魔力的种子,能改变万千学子的命运,让他们绝处逢生,更让这些孩子背后的家庭战胜对贫穷与绝望的恐惧。同时,教育公益又是一个巨大的名利场,吸引着无数逐利而来的芸芸众生。伪公益瞎折腾,伪公益真营销,鱼龙混杂,消费着公众对教育公益的期待,更形成了对教育公益行走的巨大威胁。
教育公益必然要行走和壮大,这是它的使命。我们听过的最悲情的故事,莫过于一个贫困家庭的两个孩子同时考取重点大学,家长通过抓阄的方式决定谁去上学。剧情往往可以由一名默默无闻每月寄钱的施善者而终结。但当下,这样的场景大概难以重现,因为教育公益已经挥别了简单送钱送物的1.0时代,进入了软性扶持2.0时代。
我想,教育公益2.0首先需要施以援手的,就是解决教育资源均衡困局。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步伐,教育教学方式变革首当其冲。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最大支撑,除了基础设施外,更重要的就是师资问题了。以新高考改革为例,如果说资源充沛的大城市“超级中学”可以轻松开“自助餐厅”让学生来自由点菜的话,那么基层区县学校的“菜单”最多只能是“套餐”,而且是组合有限的“套餐”。区县“掐尖”的学校开“套餐”,农村普通农村高中的“菜谱”可能就会惨不忍睹。原因很简单,没有足够的师资力量。教育公益如果能在这方面弥补缺失,我相信全社会呼唤的声音会更高,它的生命力会更盛。否则当强校大踏步开始教育改革时,弱校只能隔河相望,甚至最终湮灭在红尘里。牺牲者当然只能是教育贫困地区的学子了,“因教致贫”恶性循环会因此重新开始。
教育资源首先反映在师资差别中,继而会显现在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和运用上。我们对教育改革经验的使用和推广要持非常审慎的态度,因为很多教育改革经验不是简单地复制和移植,而是需要理念的种子在适宜的土壤中培植,否则会因“水土不服”而夭折,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教育公益的软性扶持可以在教育理念的改革与创新领域上大显身手,屡建奇功。这样,我们的教育公平、教育公益就未来可期。尽管我国已先后出台《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等重大文件,但这些文件从纸面走向落实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漏洞。教育公益就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教育公益除在师资均衡、教改经验的培植与传播等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外,还可以在家校联合方面着重发力。据民政部组织开发于2017年10月10日上线运行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信息管理系统调查显示,留守儿童数据虽然较以前有所减少,但仍然数据庞大,全国达697万人。这些留守儿童又78.2%集中在义务教育阶段。如此庞大的数据背后是一个个焦虑的家庭和有待教育公益资助的孩子。如果教育公益能够在弥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上深入研究,一定会有很强的生命力的。另外,除却“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外,还有城镇儿童“课后三点半”问题、艺术特长教育问题等,教育公益都可以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教育是一个永远生发新问题的主题,更是一张诱发病菌的温床。针对社会迫切关注的教育问题,一些披着教育公益外衣的“假公益”会伺机而动,搅浑教育这潭“清水”。借“公益”之名,行歁骗之实的案例不胜枚举。市场、网络上各类教育APP、名师在线、名师讲坛、外教一对一等各种名目的教育公益体验,最终往往都会是钻了教育资源不足的空当,针对急切寻找优质资源的受害者下手。
不计其数的名师、特级教师、专家开讲座搞“公益”演讲、培训,到后来我们会发现,自己每一次参会的身影就会成为他们下一次宣传的广告群演。当教育公益焦灼地行走在名利场时,群众的期待会一次一次落空,最终由疑惑变成抵制,“教育公益”的公益性就会消耗殆尽,最后演变成严重的信任危机。
只要教育不灭,教育公益就永远会有生存空间,但其内容与方式的变更也会要与时俱进,面临更多的挑战。但是,我认为不论教育公益如何行走,都一定要保持羽毛的洁毛和闪亮,不容丝毫玷污。(本网评论员 黄彦文)
责任编辑:金刀
2024年11月15日 10点00分
2024年11月07日 10点00分
2024年11月06日 15点00分
评 论
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