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市州 高校 综合
 

评论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资讯 > 评论

疏堵结合刹住校园送礼风

时间:19-04-28    来源:   作者:余民强    编辑:金刀

 

记者在多地调查发现,从幼儿园到中小学,家长送礼、老师收礼的现象仍难禁止,且送礼风在一些“名校”更为突出,一些家长送礼数额一次从数百元到数千元不等。某些家长表示“送了没个完,不送没个底”。(来源:半月谈网)

家长送礼、老师收礼的新闻报道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占据各类媒体,老师必定要承受一波“口诛笔伐”,教育部门和学校必定会“大张旗鼓”、加大对校园送礼风的整治,签订“廉洁从教承诺书”,热闹一阵,待新的热点出现,媒体转向,校园送礼现象又卷土重来。

为什么“从幼儿园到中小学,家长送礼、老师收礼的现象仍难禁止,且送礼风在一些'名校'更为突出,一些家长送礼数额一次从数百元到数千元不等”呢?大概是以下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家长的教育焦虑,希望通过送礼拉近与教师的距离,期待产生“拿人的手软,吃人的嘴软”效应,获得老师更好地关心照顾孩子的回报;另一个原因是我国民间传统的送礼文化在推波助澜,在我国“礼多人不怪”“礼尚往来”,送礼是我国人民生活里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家里有孩子正在求学的,更要早早考虑给老师送礼的问题,好像家长不送点礼物给老师,老师就会亏待自己的孩子。

遏制校园送礼风,从教育部到学校都有准则和制度约束,《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第九条就规定“坚守廉洁自律。严于律己,清廉从教;不得索要、收受学生及家长财物或参加由学生及家长付费的宴请、旅游、娱乐休闲等活动,不得向学生推销图书报刊、教辅材料、社会保险或利用家长资源谋取私利”。

准则和制度、承诺书都有,可家长送礼、老师收礼的现象却有禁不止,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并且陷入了“收礼——整治——再收礼——再整治”的怪圈。很多人都把责任推到教师身上,殊不知,教师也是有苦难言。俗话说“伸手不打送礼人”,严词拒绝家长送礼,家长下不来台,或被家长误以为礼轻或老师不愿意关心照顾孩子;勉为其难接受,又会被家长看不起,接受了一家的就不能不接受另一家的,甚至会产生连锁反应,给那些条件一般的家庭平添经济负担,变相助长了校园送礼歪风。老师在“家长送礼、老师收礼”这件事上处于两难境地,犹如“进入风箱的老鼠”,两头受气。

校园送礼是一股歪风,必须刹住,绝不能听任送礼歪风蔓延,因为这涉及师德师风,事关学校、老师与家长和学生的良性互动。一旦校园送礼成为普遍现象,必将严重损害教师队伍形象,侵蚀教育的公平与公正,给青少年成长带来误导,对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那么,怎样才能刹住校园送礼这股歪风呢?从过往整治这股歪风的情况来看,一味的堵很难达到目的,需要疏堵结合。疏就要求制定教师收受家长礼品细则,规定家长给老师送礼不许使用现金或其他有价卡券,更不得使用网络送礼,礼品的市场价格不得超过100元;堵就要严格执行教师收受家长礼品细则,家长突破这个细则就以行贿罪论处,教师违反这个细则就以受贿论处。这样疏堵结合,既照顾了中华民族的民间传统的送礼习俗,又为家长给老师送礼划了规矩、刹住了攀比之风,更解决了老师收家长礼的两难处境。

疏堵结合治理校园送礼风,让家长和教师都知准则、有敬畏、守底线,绝不能越界。如此,校园就有风清气正的一天。(本网评论员 余民强)

责任编辑:金刀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0486号 湘教QSl-200504 湘ICP备12010102号-1

本网站由湖南省教育厅信息中心承办。
Copyright 2000- hnedu.cn,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2207750 举报邮箱:447038018@qq.com

关注我们

新浪微博

腾讯微信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