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市州 高校 综合
 

评论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资讯 > 评论

“互联网+教育”不可目中无人

时间:19-03-05    来源:   作者:曹灿辉    编辑:金刀


“‘互联网+教育’及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切忌‘目中无人’,不能眼里只有“物”没有学生,成为各种设备的叠加,而是要以人为本,让技术有态度、有温情。”这是全国人大代表、宁夏银川市二十一小学校长马恒燕历经一年探索,对“互联网+教育”的新思考。(2月24日《光明日报》)

自2012年起,马恒燕所在的银川市二十一小学与宽口井希望学校开展结对帮扶。通过调研和听课,马恒燕发现在线课堂不少问题。比如,机位设置死角、网络延时等技术性问题;城市孩子“吃不饱”、农村孩子“吃不了”等学生差异问题;教材不统一、课时不同步等教育管理方面的问题。

时下,随着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在线教育风起云涌,“互联网+教育”浪潮席卷教育界,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在线课堂联系相当活跃,“同一块屏幕改变命运”,刷屏朋友圈。

没有教育信息化,就谈不上实现教育现代化。“互联网+教育”,成本低、门槛低,在知识的传递和共享上,是传统教育模式难以匹敌的,未来大势所趋。几乎所有国家都把教育信息化上升到国家战略,我国也是一样。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通知,提出要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其中,“三全”指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两高”指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一大指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进入2.0时代。

教育是培养人的伟大事业,不是流水线上冷冰冰的生产机器。信息技术再先进,也要人来使用,最后也要教育人。因其学生个人资质禀赋不同,即使是同一块屏幕接入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学生接受程度仍然不同。“互联网+教育”,不可“只见技术”“目中无人”,还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一方面做好“互联网+教育”,教育信息化等部门发展远程教育、慕课等,不可仅仅依靠直播来减少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教育差距,而要根椐当地学校实际“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开展师资培训。让教师有一个重新认识,克服观念障碍并主动转型,实现从内到外的变革。别让新奇有趣的教学技术沦为学生的“玩具”,产生负面效应。

另一方面教师要最大程度利用信息技术,“因材施教”。要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师生真正成为合作者,更加在意学生的深度需求,扎根课堂,面向每一位学生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共同开发和创造恰切的课程,改善学习效果。

当然,运用“大数据”,优化学习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让教学及其管理平台数据交换共享,及时评价和反馈线上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也是不能忽视的。(本网评论员  曹灿辉)

责任编辑:金刀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0486号 湘教QSl-200504 湘ICP备12010102号-1

本网站由湖南省教育厅信息中心承办。
Copyright 2000- hnedu.cn,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2207750 举报邮箱:447038018@qq.com

关注我们

新浪微博

腾讯微信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