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 市州 高校 综合
 

评论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资讯 > 评论

“大数据助困”是帮扶“精准而人性”

时间:17-05-31    来源:   作者:曹灿辉    编辑:金刀

近日,电子科技大学有82名学生发现,自己的卡里悄悄多了600元。这是学校向贫困学生定向发放的“隐形”补助。不过这个补助既不是学生自己申请的,也不是班级评议出来的,而是用大数据“算”出来的。成都晚报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通过大数据分析,电子科大300名学生获得了贫困补助,总额达11万元。(5月18日《成都晚报》)

从以上新闻报道可知,去年9月,电子科技大学上线了“智能助困系统”。系统的数据来源主要取自学生校内使用一卡通的消费规律,地点包括食堂、超市、澡堂、校车等。系统自动收集学生信息,挖掘并分析这些数据后,判断学生的困难指数(1—9),指数越高表示学生越贫困。最后系统给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议名单,核实后为其发放“隐形”补助。

这种“大数据助困”方式,一方面可以排除人为因素,让分析变得更加客观,使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评选结果更加公正,让帮扶“精准”。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让大学生当众“比穷比惨”,有利于维护家庭经济贫困大学生的自尊心,而对于遴选出来的贫困大学生给予“隐形”补助,更是管理“人性”,是一个巨大进步,值得肯定。

今年1月22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通知》指出:“公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情况的内容,不能涉及学生个人及家庭的隐私;评定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时,不能让学生当众诉苦、互相比困;采用隐性的方式,避免大张旗鼓发放款式相同、规格统一的资助物品,把困难学生与非困难学生割裂区分开。”可见,电子科技大学“大数据助困”,其他高校很有必要学习借鉴。

然而,“大数据助困”虽是进步,但别“止步”,也该“与时俱进”。

“大数据助困”需要更加完善方案。一是大数据要科学、全面、准确,不能侵犯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比如,当前可以通过和地方教育部门合作,借用现在的学生学籍信息管理平台,了解贫困大学生的家庭情况,从长远来看,可以建立国家居民纳税证明体系和征信系统;二是要高校和地方不同部门、层次信息数据系统“通力合作”;三是要做好高校大数据相关基础信息建设工作,从技术上适时更新,谨防系统漏洞。

“大数据助困”别忘“精神帮扶”。高校要给贫困大学生精神支持,教化他们的科学精神,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操,增强学生爱党爱国意识以及奋发进取意识;高校要增强贫困大学生感恩和诚信意识,不妨采取“寓教于助”方式,比如,召开励志学生报告会,组织座谈会等,使学生得到更好的精神帮助;高校要给贫困大学生从心理上予以关注,进行“心理扶贫”,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同学都要主动关心了解贫困大学生,帮助解决一些心理上的困惑,消除心理障碍,增强励志精神。(本网评论员  曹灿辉)

责任编辑:金刀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湘公网安备 43011102000486号 湘教QSl-200504 湘ICP备12010102号-1

本网站由湖南省教育厅信息中心承办。
Copyright 2000- hnedu.cn,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2207750 举报邮箱:447038018@qq.com

关注我们

新浪微博

腾讯微信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