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5-04-15 来源: 作者:袁杰伟 编辑:阳光
本网讯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要推进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再次强调高校、企事业、社会深度融合协同育人,师范专业认证标准也在师德、教学、育人、发展四个方面对师范生提出了明确要求,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以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卓越教师为目标,创建并实施了“五星素养”导向的校校协同育人模式,“五星素养”指“师德修养、教学能力、育人能力、反思能力、创新能力”(简称“德、教、育、思、创”)。
一是构建宏观、中观、微观三维教育实践生态系统。
从宏观优化高校与政府、中小学、社会关系、中观进行高校内部治理、微观开展实践教学改革三个层面推进教师教育校校协同培养,形成校校联动机制,推动师范生实践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深度融合,促使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师范生的教育实践,实现参与多元主体的和谐发展,为师范生的成长提供适宜的教育生态环境。
二是创建“五星素养”导向的校校协同培养模式。
为了提升学生师德修养、教学育人、反思创新能力,构建并实施了“空间转换、时间交替、教师交互、师生翻转”的人才培养模式。空间转换指打通“大学——中学”教师教育通道,在中小学真实场域中培育学生教育情怀,增强学生体验感。时间交替指打破“理论——实践”的程序性和确定性的单向线性培养模式,实施理论和实践交替、集中学习和分散教育实践交叉方式,充分利用假期开展教育实践,促进实践与理论相互内化,螺旋式上升,生成“实践智慧”,培养学生学科素养、教学育人能力、反思合作能力,增强学生获得感。教师交互指打穿“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协作壁垒,探索“协同教研”“双向互聘”等共同发展机制,聚智人才培养。师生翻转指打破“高校、中小学教师——师范生的主从型师生关系,建立动态型师生关系,增强学生从师幸福感。
三是制定“认知→体验→实训→实战”年级递进合作课程。
以“五星素养”人才培养为导向,制订教师教育合作课程,合力打造优质“院系文化”,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确定教育合作实践内容,构建教育实践课程,明确“德教育思创”五星素养在认知、体验、实训、实战四阶段的核心任务,确定五星素养在四个阶段的具体教学要求与进阶目标,重视培育师德,提升能力,突出实践参与、实践体验与实践反思。
四是共建实践平台,实施教学评一体化全过程教育实践。
建立自主研修训练营、教师素质实训营、实践基地实战营,联合编写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形成校校全程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新形态。以感知、领悟、体验、提升为四级培养目标,以学习通平台为载体,开展线上、线下,课内与课外混合式教学,运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方式,为师范生提供真实场域的“体验式”教学课堂,建立以提升师范生“五星素养”为着力点的多元过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为师范生培养提供了实践支撑,有效解决了教师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衔接不畅问题。
五是打造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提高教学成效。
注重挖掘长期合作育人的内在驱动力,走出高校,以发展促合作——实施 “双向互聘”“协同教研”“优势互补”,实现“价值共识、发展共赢”;以服务促合作——主动出击,为中小学提供理论指导与帮助;担任国培、省培项目专家,奥赛教练;成立师范生志愿者团队,提供信息技术指导,为城乡中小学提供顶岗教师,开展暑期教育扶贫活动,实现“利益共生,责任共担”;以情感促合作——建立校友会平台,充分发挥校友的力量,实现“情感共鸣、合作共进”。建立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共同打造互惠共赢的合作态势,为校校协同培养的持续推进提供了稳定保障。
自2014年以来,学校通过贯通校校融合通道,使课程体系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紧密对接,教育实践与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紧密结合,培养过程与中小学紧密合作,从融入到融通再到融合,构建了一种良性互动的全新教师教育体系。这一模式形成了职前教师培养与供给、在职教师培训与指导以及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教师教育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成效。学生在师范生技能竞赛、学科竞赛等赛事活动中获省级奖项百余项,近三年师范专业毕业生从事教育行业的比率呈上升趋势,且呈现选择性就业趋势,毕业生整体表现优异,受到当地教育局、中小学的信任和好评。
实践表明,校校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实现了师资培养与区域教育发展的同频共振,为新时代师范生的培养提供了可操作、可推广的实践范本。可以说,从资源融通到价值共生,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走出了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协同育人的新路径。(通讯员 袁杰伟)
2024年12月16日 15点00分
2024年11月27日 10点00分
2024年11月26日 10点00分
本网站由湖南省教育厅信息中心承办。
Copyright 2000- hnedu.cn,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 电话:0731-82207750 举报邮箱:447038018@qq.com
评 论
更多评论>>